先生如斯——我眼中的李汉荣老师

汉中日报 2021-12-07 09:51 大字

王利群

一九八九年,当时上大学的我于周末去拜访过一次李汉荣老师。盛年的他从略阳调到汉中不久,暂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女儿尚幼。说了一会儿话,见他家里家外的事多且忙,不好意思搅扰就告辞了。

此后过了近三十年,再没与李老师联系过。直到两年前,我在小区的玉兰亭里碰到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善之人,冒昧地问:“您是李汉荣老师吗?”他和蔼地点头,遂问:“您是?”我报了自己的姓名。他若有所思地说:“哦,王利群,文章写得不错,是汉报副刊的老作者嘛。”我心生惭愧,惊讶他竟然记得我这个平凡的作者。虽然自中学起,在李先生去报社前,我已在《汉中日报》副刊陆续发表过文章,他任副刊编辑时,我业余写的一些东西也是通过正常投稿被选登的。我一直认为,文字——是作者和编辑之间最好的交流方式。

李老师接着问:“你找人吗?”

“不,我住在这小区。”我随即说了楼号单元。李老师笑道:“原来我们住一个楼,是邻居哩。”他说,“在小区这十几年里,先前怎么没见过你呢?”我赶紧说:“过来住的时间少,居然不知道同楼还住着您这样的名人作家。”他挥下手说:“啥名人?咱们都是普通人。”他释然道,“我已经退休了。”也许是上天的冥冥之意吧,三十年后,竟以这种方式得以和李老师重逢。

因我在郊区教书,早出晚归,与李老师照面的机会并不多,偶尔会在小区里碰到。他穿着朴素,安静走路,不认识的人不会注意到他。他买书极大方,在门卫室能经常见到他订购的书刊。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有时会邂逅他和夫人悠闲散步,或一同去菜市场。但大多时候是他一个人安然独行,若有所思。在创作精神产品的同时,作为政协委员的李汉荣,一直关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他曾提出过保护汉江,他关注民生,尤其对弱势群体寄予关怀同情,这些理念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李老师待人真诚,爱憎分明,一如他的文风,情思洋溢而张弛有度,纯粹真挚而不矫揉造作。上至宇宙,下至尘埃,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执着痴心地给我们发现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和爱,用清新自然,灵动隽永的文字给我们烹制色香味俱佳的精神营养品,而且乐此不疲,探索不止。有时看着他的身影,我脑海中会跳出“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的诗句。李老师从不端架子,通常,我们遇见了都要点点头,问个好,或说几句话。直到现在,除了公共场合相见,我没去敲过他住的单元房门,我怕打扰他。我知道,一个酷爱读写的作家最需要的是时间和平静。

去年,出版社结集推出我的书,我微信咨询李老师一件事,他一会打电话过来,向我表示祝贺,又接着跟我谈起文学写作中的一些感受,给予我许多鼓励。最后还叮嘱疫情期间乃至以后,一定要做好防护……李老师那晚心绪好,一贯地风趣幽默,聊得更多的是生活话题。牺牲了他那么多时间,我内心忐忑,同时也深切感受到李老师平实朴素而又善解人意的一面。联想读到他的那些博大精深,妙不可言的诗文,觉得李老师不只是仰望星空,俯察山川,透视生活的诗人作家,他也是敏悟历史,观照现实,预见未来的哲人思想家。

因平时忙于教学,又舍不得丢下文学爱好,我有时感到疲累,甚至处于郁闷彷徨之中。李先生发觉了我的情绪,像导师又似兄长一般开导我。他说:“……至于写作,就当成一种业余爱好。网络时代,写写东西发发帖,已是一种大众行为,全球都是如此,类似全民健身。有感觉写一点,顾不得就歇着,不以为累,自娱即可……”听着这些循循善诱的话,如拂清风,烦恼消散,豁然开朗,许多问题便想通了。

李汉荣老师把自己归为业余写作者之列。文学成就如他者,有如此低调而谦逊。其实,李老师由自己的创作体验,深知走文学这条路且能坚持下去是不易的。天赋之外,需要宽广的阅读积累,丰厚的生活积淀;需要付出超常的熬夜运思,甚至透支健康的代价;还需要一颗守得住本心的坚韧之志……对文学怀有宗教般虔诚朝圣之心的李汉荣老师,对别人指出的不足,谦卑地感慨:要继续潜心学习钻研提高,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为文学长河增加一滴或几滴不会轻易蒸发的水珠和水波。有此心态,令人敬服。

新闻推荐

校园“集市”变废为宝 略阳高台小学举办小商品交易会

本报讯(通讯员杨娟熊敏娜)近日,略阳县高台小学举办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变废为宝小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在多彩实践活动中悦享...

略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略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