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理工大学研三学生王啟泽 28岁献血100次 这才是“热血青年”
本报记者 何大龙 文/图
9月1日上午9点,陕西理工大学研三学生王啟泽在市区中心广场的献血屋,完成了自己的第100次献血。
“今天是我第100次献血,感觉很有纪念意义。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健康自己,帮助他人。”9月1日上午9点,位于市中心广场的献血屋刚刚上班,但陕西理工大学研三学生王啟泽已冒着淅淅沥沥的秋雨,骑着共享单车赶到此处,在成为当日首位献血者的同时,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第100次献血。
填写献血者登记表、测量血压、检测血液,对于献血流程,28岁的帅小伙王啟泽显得很是熟悉,而当他撸起衣袖、亮出左臂、准备扎针的时候,记者震惊了——只见突出的静脉血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好似在向大家诉说着这位年轻的“老献血者”,从第1次到第100次的献血历程。
王啟泽的家在略阳县横现河镇,父亲从事菌种生产经营,母亲曾是村卫生室的护士,刚刚大学毕业的弟弟目前正在求职。他在略阳县城上高中时,好奇地见到了献血车,还第一次看见当父亲献血后提着装着纪念品,上面写有“无偿献血无尚光荣”字样的手提袋回到家时,受到了邻居亲朋赞许,便萌生了也想参加献血的愿望。高三时,看到班上有同学拿着红红的献血证进了教室,除了投去羡慕的目光,他献血的意愿更加强烈了。于是,他便跟着同学一块去采血现场,但因为差两周才满18周岁,被工作人员一句“差一天都不行”婉拒了。高考结束后,王啟泽到北京去参观一所心仪的学校,返程时,在北京西站广场看到了献血车,又想到了自己已年满18周岁,便大着胆子走了过去。终于,在2011年7月16日,他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本献血证。
后来,因为家庭经济等原因,他前往安康上大学。在那里第一次献完血后,护士告诉他下次可以去献血屋测一测血小板,献成分血,因为临床需求量大,献血间隔时间更短,首次献完两周就能再献,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于是,第一次去献血屋献血小板的他经检测,血小板含量较高,一次可以献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此后,他只要有空,身体条件允许,都会尽可能的去参加献血。期间,有同学问他献得这么频繁,身体能承受吗?对此,王啟泽便当起了献血宣传员,告诉同学们,血小板献完后48小时就会恢复献血之前的水平,采完血小板后血液会回输到身体里,几乎不造成血液浪费,自己献了很多次,参加校运动会还拿了长跑项目的第二名。
2016年本科毕业后,王啟泽选择了从军,在武警云南省总队服役。服役期间外出机会少,他就利用极少的外出时间,在昆明参加了4次无偿献血。2019年,他通过“士兵计划”考上了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从携笔从戎,又回归自己的文学梦。但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坚持利用空闲时间参加无偿献血,并连续获得2014至2015年度、2016至2017年度、2018至2019年度三届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当第100次献血结束时,这位献血量达37900毫升的“热血青年”告诉记者,自己在父亲的感染下,参加到了无偿献血队伍,而弟弟在他的带动下,现在也已是“献血老人”。他表示,献血是一件不难做到的事,但这又是一件有价值的事,需要更多的人去做。因为当你伸出手臂,会体会到个体的你与社会这个集体的联接,会感受到即使是不熟悉的人也会给予你无私的赞许,进而你也会对自己的生命更加珍惜,更认真地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李恒)略阳县水利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建设小型规范化水厂和实施水质提升工程,让农村群众喝上更加清洁的饮用...
略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略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