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记略阳县黑河镇大黄院村驻村工作队长马永禧

汉中日报 2019-08-06 12:14 大字

本报通讯员 张存成 邹婷路通了,灯亮了,产业多了,村民们生活好起来了……这是如今略阳县黑河镇大黄院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说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驻村工作队长马永禧。

今年48岁的马永禧是黑河镇派出所一名干警,脱贫攻坚工作一开始,他心系贫困群众,多次请缨驻村扶贫。2016年10月,他终于如愿以偿作为驻村工作队长被派驻大黄院村。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用一片真情,敲开了大黄院村的致富之门。

刚驻村时,他虚心向老百姓、村干部学习,白天走村串户,晚上与村干部交谈,找准工作着力点,扎实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驻村帮扶无小事,要从贫困户关心的点点滴滴小事做起。这些事是他们一直牵挂的,也是我们要为他们做到的。我们要成为群众接受国家政策的‘桥梁’,让每个好政策落地生根,帮群众解决难题。”马永禧对其他驻村工作队员说。

他不怕吃苦,身先士卒。57岁的贫困户马开明家住深山里,家里两间土房用木头撑着房檩子,有随时坍塌的危险。熟悉情况的村干部告诉马永禧,到马开明家要翻过一座山,还要徒步2小时才能到达。

马永禧二话没说,简单整理行装,带上村干部,直奔马开明家,动员他易地搬迁,改善生活环境。然而事情没他想的那么简单,老俩口不领情,也不说不搬迁的原因。

一次不成,两次、三次上门……就这样老俩口被马永禧的真情感动了,吐露出不愿意搬迁是因为儿子在2008年与高速修建队走失,自此音讯全无,让他们失去生活信心。

马永禧一边安抚老俩口一边依靠自己做民警的经验,多方找寻。工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9月,老俩口的儿子马海红从甘肃接回了家,解决了老俩口的心病,也让这个家又“活”了过来,购买了新房,搬入了新窝。

“马永禧,他可是我们的贴心人,是我们生活的‘领路人’。”马开明逢人就夸,他能吃苦、讲真话、办实事是一名好干部。

傍晚时分安置点小院的音乐响起来了,大妈大叔们都跟着欢快的音乐节奏舞动着,笑声中夹杂着音乐声在整个村庄上空回荡。村民陈全英高兴地说:“以前这里山路崎岖,泥泞小路,垃圾四处可见,连个像样的活动场所都没有。现在,村庄环境好,用水用电、交通都很方便。”

整村脱贫,基础建设很关键。马永禧到村后积极作为,筹措资金,硬化村组道路2条,共8.2公里,帮助10来户贫困户修建了入户道路,彻底解决村民路难行的问题。全面实施整村271户的安全饮水工程、电力入户改造及网络全覆盖工程。新修建垃圾焚烧池1个,解决200余户的生产生活垃圾问题,加快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美化亮化步伐。

幸福的家庭,总是惊人的相似,不幸的家庭,却是千般模样。42岁的冯永平有着不幸的遭遇,母亲早年去世,父亲离家去了大女儿家居住,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村里把他评为贫困户后,为了生计他外出务工后便没了丝毫消息,这怎么脱贫呀?村支书李习刚焦急地说道。

“找呀,得找到呀,我们不能放弃村上的任何一户。”马永禧斩钉截铁说,于是他借助派出所的力量,联系到冯永平在西安蓝田县一工地。但小农思想禁锢的冯永平,抱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思想回绝了马永禧。固执的马永禧不肯罢休,自己开着车,带着村上的人,前往工地向冯永平介绍扶贫政策,做思想工作,最终冯永平回家修房、脱贫。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驻村以来,马永禧发现村上盛产中药材、干杂果,而且适合乌鸡生长,但都零散种养、销售渠道单一。于是他就为贫困户“牵线搭桥”,以“电商”拓宽农产品销路,并争取产业贴息贷款,鼓励抱团取暖,建立2个合作社,栽种160余亩桑苗,帮助贫困户增收。

“扶贫先扶智,扶智必扶志”。马永禧走访贫困家庭,耐心宣讲励志故事,鼓励贫困户公树立脱贫信心。他邀请人社部门为村民送技术,动员200余人外出务工,筹措爱心超市,开展“十比十看”评选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力。他编排扶贫宣传节目《大妈讲扶贫》《摘掉贫困帽子》快板小品等巡回演出,激发村民们脱贫斗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马永禧和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让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焕发出精气神。昔日,在高山与深沟面前,苍凉、贫穷,让人心生无望。而如今,满眼苍翠,层林尽染,让人重拾希望,充满喜悦。

新闻推荐

略阳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教育脱贫摘帽

本报讯(通讯员吴耀晴邓兴平)略阳县把教育投入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不断完善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公用经费保障长效制度,全...

略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略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