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坚守与梦想 记略阳县新型职业农民张超
近年来,略阳县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在脱贫攻坚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彰显担当和责任,带动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业大潮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略阳县接官亭镇亮马台村新型职业农民张超,积极依托土地资源,切实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全村及周边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他先后被评为“比示范作用、看带动群众”先进个人、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16年在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大赛获优胜奖。
返乡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被群众戏称为“现代陶渊明”的张超,离开城市后一心躬耕田垄,回到了黄土地寻找最初的梦想。“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那时虽在外面挣了些钱,但一直都想回自己的家乡发展一番,看看能不能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身着一套皱巴巴的西服,脚上套着一双沾满泥巴的皮鞋,时不时抽扶着眼镜的张超,话语间不忘弓着背在大棚地里忙活。
之前一直在外务工的张超从服务员干起,当上了领班、主管、经理。正在他干的风生水起的时候,父亲从山西带回一个皮薄、脆甜的麒麟西瓜,给了他回乡大干一番的灵感。
当机立断,说干就干。张超辞去了在外收入相对稳定的工作,毅然回到了家乡接官亭镇亮马台村,流转土地2亩,搭建两个大棚,开始试种大棚西瓜。
没有过硬的种植经验,张超便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定期来地里指点工作,遇到病虫害等不懂的问题就向村里的农种老师傅请教学习,第二年便引进了新品种麒麟西瓜,每天起早摸黑去地里看长势。天道酬勤,试种的麒麟牌大棚西瓜喜获丰收,以每亩4000公斤产量,每亩收入1.5万元经济收益,张超收获了他人生“第一桶金”。
探索新路子赢得大市场
西瓜的试种成功,让张超更加坚定了在田埂上发展种植业的信心。他再一次流转土地50余亩,合理发挥土地资源利用率,采取“西瓜+草莓”的土地循环种植模式。
“从当年1月到5月初销售草莓,同时1月就开始西瓜育苗,6月到8月销售西瓜,紧接着又开始栽草莓苗,这样的话,我的土地一年四季都不闲着。”张超说。
在种植“西瓜+草莓”过程中,张超立足早备耕、早种植,开始探索“网吊”西瓜种植,将西瓜藤蔓顺着人工搭建的架子向上生长,一个个足球大小的西瓜在吊网兜里成熟。提高了西瓜品质和口感,缩短了西瓜生长期,实现了早上市,抢占市场先机。
他还大胆尝试将略阳山地生长的野生瓢儿挖回来300多株,同大棚草莓一起试验种植,通过采用蜜蜂对草莓和瓢儿杂交授粉,并调试大棚内适合野生瓢儿生长的湿度、温度,从一株8颗瓢粒到现在的30颗瓢粒,使野生瓢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网吊”西瓜和草莓,以它品相好、脆甜口感,赢得市场消费者的青睐,他的西瓜、草莓先后被各大超市预定销售。
扩大规模带动整村致富
随着循环高效模式种植之路越走越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张超成立了超盛生态农业家庭农场,同时聘请县高级农艺师作为技术指导,先后引进陕西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种植马铃薯40亩,绿色生态草莓10余亩,种植鲜食玉米15亩,养殖蜜蜂32箱。并引进羊肚菌试种示范基地9亩18个大棚。
“以前我是在张超农场打工的,后来跟着他学了些技术,自己也种了四五个大棚草莓,收入大概在四五万左右。”接官亭镇亮马台村村民赵馨直言,如今在张超的带动和指导下,赵馨又发展起大棚羊肚菌的种植。
此外,亮马台村依托土地资源优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西瓜、草莓等种植业,推进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开发特色新产业,在马台村发展大棚羊肚菌、马铃薯、鲜食玉米等种植产业,使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234人,按期实现了摘帽脱贫目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刘洋张莉)“以前孩子放学后就守在我的缝纫机旁,现在社区工厂有了妇女儿童之家后,孩子可以安全的学习、愉快的玩...
略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略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