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院门蹭戏 □高坊
上世纪三十年代,15岁的父亲因家贫离开家乡,投奔已在北京立足的他的二哥。父亲的青年时代是在北京度过的,那时,四大名旦名冠天下,是京剧最繁荣的时代之一,父亲也成为最忠实的票友,并终其一生。
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回到西安的父亲经常邀请朋友在西大街的家中唱京剧。他们摆开架势,有拉京胡的,有吹箫的,有司鼓的,有唱的,排起了《玉堂春》《打渔杀家》等折子戏。父亲不仅能拉京胡、吹箫,还会唱。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中,从小我也喜欢上了京剧。
我初中上的西安市三十二中,位于北院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学教育是丰富多彩的,课余时间,同学们凭着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体育文艺活动。记得在航模组,我制作的航空模型飞机还被选为比赛作品,参加了西安市举办的与匈牙利少年选手的友谊赛。课余,我还有两个爱好:读书与看京剧。每周我都要到位于西大街中段的陕西图书馆借书,中外名著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及《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七侠五义》《静静的顿河》《复活》《战争与和平》《死魂灵》《悲惨世界》等等都是我在这一时期读的。
看京剧则大多数是在南院门的东风剧院,在这里看戏大多是不要钱蹭着看的。
东风剧院是陕西京剧团(后改为院)的演出场所。陕西京剧院的前身是四野文工团二队,1958年在中国京剧团、上海京剧团充实力量帮助下创建,首任院长尚小云,继任院长是尚先生三子尚长荣。在他们领导下,团里那些年演出了一大批传统戏:《将相和》《群英会》《四郎探母》《龙凤呈祥》《七侠五义》等。上世纪六十年代,陕西京剧院成为全国五大京剧院之一。1959年至1960年,陕西京剧院排演了全本《七侠五义》,这部一百二十回的章回小说被改编成了几十场戏,陆续上演,让广大京剧迷过足了瘾。当时剧场每天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陕西京剧院演员阵容响亮整齐,他们放大的照片挂在剧场进门的大厅,有艺术指导尚小云、架子花脸尚长荣、文武小生王金璐、青衣王玲玉、丑角钮承华等,都是戏迷喜欢的名角。
我们每天下了晚自习,已九点多,我和同样喜欢京剧的同学赵文生、李棣荣、李孝维迫不及待地从32中出发,小跑经北院门、鼓楼门洞,过西大街、竹笆市、马坊门到南院门东风剧院门前。这时,戏已演到中段,剧院门口已没人把守,我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顺利进去,站在剧场两边,蹭着看戏。这样蹭戏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看完了全本《七侠五义》。当时,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文武小生王金璐扮演的白玉堂,他一身白衣、少年华美、气度不凡,扮演的角色行侠仗义,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爱看京剧这个爱好一直持续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尚小云曾率团前往略阳为广大铁路职工演出,我那时还在略阳工作,也去看了他们的演出,尚小云还亲自上台唱了一段青衣,受到热烈欢迎。我看得如痴如醉,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末,尚长荣率上海京剧院到西安演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为一睹多年不见的曹操扮演者尚长荣的风采,我千方百计找到戏票,和朋友一起在西军电观看了这部戏。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张存成时光荏苒,不知不觉,2017年已过。这一年,略阳县干群以拼搏实干的锐气、舍我其谁的豪气、不胜不休的志气,用实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一年,全县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脱贫攻坚取得...
略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略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