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汉中有雅风

汉中日报 2017-11-01 00:00 大字

王蓬汉中地处秦蜀陇鄂交汇地段,东南西北各种流俗如:剧种、民歌、民居、服饰、饮食、婚嫁……在漫长的岁月中融汇交流。沿途群众,受多种习俗影响,更由于环境封闭,生存不易,每一瓦便需经砍柴、制坯、烧制之辛苦,每一食便念春播、夏管、秋获之不易,但凡各种劳作,百样生计,皆有规则代代相传,其方式又非文字记载,多以口歌或习俗相传,以期不忘根本,以便生生不息。因而在民居、服饰、饮食、生产、生活、婚丧娶嫁等诸多方面都继承和保留了许多特色;在民间文艺的创作和传播上,也创造了灿烂且有特色的文化,山歌、盘歌、锣鼓草、劳动号子……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多不胜数;此外,婚丧喜事的以及播种、收获、赶集、年节等各种喜庆场合的吹鼓手子,草台班戏团演奏的哭丧孝歌;又如杀年猪、吃泡汤、熏腊肉、做香肠时的姑嫂妯娌之间的嘻笑俚语等等,都使山区群众在漫长孤寂的岁月里得到愉悦和陶冶。

汉水之南的巴山,俗称南山,多民间艺人,比如春倌,立春前后,三两人为伴,挨家挨户说唱,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从褡裢前面取出春联、农历赠送农户,完了收取一碗米置于褡裢后边。南山还流行端公戏,为吸引观众,取悦事主,在表演、跳动、说唱方面广泛吸收民间艺术营养,融汇山歌小调和民间舞蹈长处。发展成一种有固定程式、曲调,地方色彩浓郁,广受群众欢迎的端公戏。就大范围来说又与古代湖湘荆楚流传的傩文化相近。陕西传统剧种为秦腔,是覆盖陕、甘乃至整个西北的主要剧种,四川则为川剧,湖北为汉剧。但在汉水两岸流行的却是汉调桄桄,既有秦腔的奋亢激越,又融进川剧长调和汉剧的婉约,成为一种深受城乡群众喜爱的新剧种:汉调桄桄。经过明清几个世纪的发展,历代艺人前赴后继,不断探索改进,在唱、念、做、打各个关键环节形成独特的程式,仅是一个眼法,便有挤眼、定眼、瞪眼、转眼、凶眼、媚眼、醉眼、笑眼、傻眼等等。演员登台,身份不同,场景环境不同,用法绝不相同,一个眼神用错,台下熟悉剧情的戏迷便会起哄、喝倒彩。

在汉中民间流传甚广,产生大影响的还有端公戏,这是由古代先民戴着面具驱妖逐怪的祭事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戏,由于剧情简单,所需道具服饰不多,人员精干,适合在山区农村流动演出,因而在汉中所属山区县流传很广。建国后,汉中歌剧团采用端公戏短小精练的程式,利用民间故事,创作演出的《吹鼓手招亲》《戏班子断案》《打麦场》《红梅岭》都获得成功,广受欢迎,在各级汇演中叠获大奖。

汉中作为秦、楚、蜀、羌多种文化流汇之地,秦巴山区又大广袤无垠,伴着农节岁时、婚丧娶嫁,多种多样的民间演艺应运而生,且都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汉中既为水乡,彩莲船、老鸹船、水兽舞、蚌壳舞最为盛行,再是跑竹马、踩高跷、板凳龙、五节龙、磨影子、地围子、耍狮子、舞彩龙,林林总总有几十种之多。其中,羊角鼓与锣鼓草最有特色,羊角鼓流行于汉中略阳、宁强一带,既是早年端公跳坛时一种表演,又有氐羌民族狩猎时呐喊追击野兽时的遗风,表演有两人或多人对舞,文唱武舞,表演者身穿黄色坎肩,腰系毛皮战裙和腰铃,打绑腿、穿草鞋,一派羌人装束,手执扇形单面羊皮鼓,一手执木槌,按照古老巫舞的表演程式,在锣鼓伴奏下,时快时慢,时缓时急,上下左右跳动,鼓点高亢激越,体现出羌人狩猎尚武的古风。

秦巴山岭广袤,地广人稀,每当收种管护,需互相帮活,锣鼓草便随山区生产应运而生,亲友邻居凑在一起,干活时一名歌头手执鼓槌与小铜锣,边敲边唱,节奏感强,又急又快,小铜锣敲得又响又重,听得人精神倍增,前追后赶,一气儿就从坡底撵到了山梁,有趣的歌辞现成又有现编,招集人时歌手会唱:

清早来,清早来,

清早你从哪里来?旱路来嘛水路来?

旱路翻了几座山?水路过了几个滩……

歌头敲一阵,唱一阵,紧一阵,慢一阵,不知不觉间就会在“点豆要点八月黄,一鼓作气上山梁”的锣鼓声中干完活计。这种锣鼓草在秦巴山区极为普通,切莫小瞧这类真正来自底层群众,下里巴人的东西,大俗蕴涵大雅。秦巴山区的民间艺术在漫长孤寂的岁月中不仅滋养了一方群众,还因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近年的民间艺术申遗中受到特别关注!

新闻推荐

精准严实推进秋季大会战合力突围坚决打赢翻身仗 ——写在全国第四个“扶贫日”

中共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今天是我国第四个“扶贫日”。国家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全国扶贫日,旨在动员引导全党全社会力量关心贫困群众、支持贫困地区,以更强大的合力、更扎实的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

略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略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