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绿色生态美了乡村富了民
本报通讯员 吴昊泽 张萌盛夏时节,留坝县城乡,处处青山环村,焕发着美丽乡村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该县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走出了一条环境友好、生态优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绿色崛起。
青山绿水迎“客”来 近日,该县桑园国家自然保护区迎来一位特殊“客人”,在红外摄像机镜头里,金丝猴憨态可掬、体格健壮,俨然一副吃饱喝足的惬意模样。
这是该县继发现大熊猫、羚牛、朱鹮后首次发现金丝猴,至此,“秦岭四宝”齐聚留坝。
曾经,该县也走过伐木、采石“靠山吃山”的发展道路,有过人均存款全省第一的“辉煌”。然而,代价是惨痛的,山秃了,水浑了,不仅富民强县的目标没有实现,还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生态日益恶化。
保护与发展如何并重,考验着留坝人民。自2011年起,该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果断否决、关停了产生污染的发电项目、矿山等企业,铁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全县空气优良天数持续稳定在350天左右,森林覆盖率增至91.23%。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秦岭“四宝”的“朋友圈”也大了起来,县内多次发现黑熊、黄喉貂、鬣羚、红腹角雉等30余种国家一、二级野生动物踪迹。
美丽风景变“钱景” “不少游客来了都不想走了,直夸我们这里风景好!”该县楼房沟民宿管理者吴小红已经连续忙了几个月。她明白,游客愿意来,都是因为沾了美丽生态的光,才让大伙儿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楼房沟民宿是小留坝村扶贫社与隐居乡里合作,采取“政府+扶贫社+运营商”的模式,收购村民闲置老屋,按照高端民宿标准改造而成。今年上半年仅运营4个月,收入就达57万元,村扶贫社分红16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入股分红、参与务工、售卖农特产品实现了多元化增收。
“保护生态,不是让老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说起留坝的绿水青山从“有价”到“无价”转变,副市长、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感触颇深。
告别工业,该县从“美丽”上破题,优势的绿色资源、美丽风景为当地群众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该县坚定旅游“一业突破”发展道路不动摇,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依托秦岭的绿水青山打造丰富的旅游产品,民宿、研学、康养、怀旧等业态不断涌现,农业、体育、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出覆盖留坝全境、贯穿一年四季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使得旅游三产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条的拉长有效引导了全县群众参与到发展旅游业之中。
目前,该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3500人,吸引22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旅游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3306元,占比达34.5%。
产业兴旺奔小康 进入盛夏,正是夏菇采摘上市的季节,该县各食用菌基地一派火热景象,许多来自西安、宝鸡、兰州等地的菇商,高价收购反季节夏菇。
“留坝的气候很适合夏菇生长,所产夏菇品相好、肉质厚,非常符合沿海高端市场的需求,每天都有客商催促我发货,真是供不应求。”香菇收购商李小斌说,留坝香菇已经成为明星产品,很多客户都点名要采购留坝香菇。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近年来,该县依托优质的生态优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要效益,把“靠山吃山”变为“养山富山”,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构成了“四养一林一旅游”的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全力唤醒丰富的沉睡资源。在全县推广“政府+龙头企业+扶贫社+农户”的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销定产”的完整产业链,做特做优农业产业,把全县80%的农户绑在了产业链上,当地百姓真切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甜头。
留坝,留住了绿水青山,也有了“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留坝县桑园国家自然保护区首次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野生金丝猴的身影。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名金线猴、...
留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留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