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岭下“菇”事新

汉中日报 2019-11-23 08:58 大字

本报通讯员 马洁

一座座香菇种植大棚错落有致,整齐划一的架子上分层躺着一个个长约半米的“胖娃娃”,大棚一角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备料……初冬时节,留坝县火烧店镇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只要政策支持,收入稳定,群众就有积极性

11月15日,该镇中西沟村马小彦家最后一棚袋料食用菌灭菌成功出炉,他家今年20万筒食用菌生产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马小彦,今年36岁,高中毕业后,和当地其他青年一样,到沿海城市打工。他先后在建筑队、电子厂干过,因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有了一些积蓄,几年后,在广州成立了一家加工厂,效益也一直不错。但马小彦还是决定回乡创业,在家乡“大干一场”。

促使他回乡有两个因素:第一,县上产业扶持政策力度大,风险小;其二,离家近,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到。

“今年预计生产30万筒,全年利润估计能达50万到60万元之间。”对于香菇产业前景,马小彦信心满满。

今年以来,火烧店镇严格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结合入户走访,广泛、深入宣传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模式、奖扶政策,对群众的疑难疑惑问题耐心解答,群众踊跃投身食用菌产业建设,在全镇掀起产业发展热潮。

基地是个宝,咱们脱贫致富离不了

在火烧店镇天星亮村食用菌生产基地,崭新的制筒车间、标准的接种室、规模化的生产大棚,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已经接种成功的袋料菌筒摆放整齐,散发出阵阵菌丝的味道。

“这个基地是今年3月份建成的,目前冬菇已经生产23万筒,夏菇已经生产10万筒。”天星亮村食用菌生产基地负责人夏辉说道。

而在烧房坝村香菇种植基地忙碌的罗英激动地说:“政府给帮了大忙了,在这儿上班既有钱挣,还能照顾家里的孩子,现在我们已离不开基地了!”

建设种植基地,能有效规范种植技术,提升产量和效益,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为此,该镇组织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积极解决场地、资金等难题,从而推动基地建设。目前,火烧店镇已建成食用菌基地4个,配套建设制筒车间、冻库6个,生产加工能力显著增强。

当好“保姆”,服务到家,让菇农高枕无忧

在火烧店镇,农民“伺候”香菇大棚,政府“伺候”菇农,服务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富民行动。正在堰坎村菇棚里忙活的菇农张继勇说:“我过去在外打零工,收入不固定,忙活儿一年下来口袋里不落几个钱。现在通过政府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在家种植香菇,目前已发展香菇4万筒,收入稳定效益好。”

据了解,除了县上给各镇配备的专职技术指导员巡回指导外,火烧店镇每个村都配置了一名干部专职负责食用菌产业,并定期组织召开技术培训会,对当前阶段技术要领进行系统培训。同时,在各村选拔一名热情高涨、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群众基础良好的菇农,作为该村食用菌基地现场指导员,手把手指导、面对面答疑,进一步密切联系菇农,以“身边人”“身边事”促推菇农发展积极性。

今年以来,该镇先后邀请技术指导员实地指导30余次,组织菇农到马道镇花草门村、江口镇青岗坪村、城固、勉县等地学习近10次,累计培训180余人次。

“发展产业是实现群众脱贫、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我们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围绕小香菇做文章,争取实现‘家家户户有产业’的目标。”火烧店镇镇长齐勇说:“2019年县上下达给火烧店镇的生产任务是70万筒,我们已经完成107.8万筒,并且有望突破120万筒。”

新闻推荐

马路上的“门卫” 留坝316国道铁佛殿检测站见闻

本报通讯员徐立生任丽华“前面是不是在修路,我去汉中怎么走?”一名运输危化品的司机询问着。“前方修桥不能通行,您从留坝上...

留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留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