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留坝模式

汉中日报 2019-06-12 10:20 大字

(上接第1版)为蜜蜂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理想场所。该县依托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带领当地群众发展土蜂产业,打出来“棒棒桶、中华蜂、百花蜜”的留坝蜂蜜品牌,申请了“留坝蜂蜜”地理标志,让留坝蜂蜜走出深山、走向全国市场。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乡村振兴要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该县县委书记许秋雯说,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乡村振兴才能有底气与硬气。近年来,该县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生态要效益,把“靠山吃山”变为“养山富山”,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逐渐形成以生态蜂蜜、生态土鸡、生态土猪、生态香菇为代表的短线产业,以林下中药材种植、板栗林、橡子林为代表的中线产业,以全域旅游为代表的长线产业,构成了“四养一林一旅游”的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带动了当地上千名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筑巢引“凤”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34岁的韩鹏,之前一直在西安的星级酒店当经理,月薪上万元。但在韩鹏看来,繁华的都市并不是他的归宿,特别是一想到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辈们还过着并不富足的生活,内心就难以平静。经过深思熟虑,他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回家乡留坝创业发展食用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这里是个聚宝盆,优良的生态环境,勤劳朴实的民风,还有政府补贴做支撑,我有信心让大家都能富起来。”多方考察后,韩鹏决定租赁村上扶贫互助合作社食用菌生产基地,组织村民种香菇。

巧用乡情引“雁”归,培育致富“领头雁”。该县创新性开辟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返乡创业模式,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催生了一批像韩鹏一样的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从业经验、营销渠道、创业意愿、故土情节的人士加入到了乡村振兴事业中。通过举办首届“紫柏工匠”评选表彰等活动,为15名优秀人才授予“紫柏工匠”称号,增强本土人才的荣誉感,建立健全激励本土人才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事业留人”的良好氛围。同时,注重柔性引才,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成立“留坝智库”。深入实施县域外人才回流计划,打好“乡情乡愁牌”,念好“招才引智经”,出台6大类50余条支持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返乡创业的县域外留坝籍人才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域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积极帮助解决融资、用地、服务等难题,吸引了上千名外出务工人员与家乡达成了就业意向或签订合同。

新闻推荐

汉中市政协视察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本报讯(记者李弋戈)5月28日至29日,市政协副主席李应德带领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市政协委员就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

留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留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