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汉中留坝县残疾人李付恩脱贫记 山沟里走家串户 为山货代言

三秦都市报 2017-12-17 04:49 大字

收获第一茬香菇后,李付恩开始为夏菇做准备

李付恩和贫困户们一起转运香菇棒

由于价格低迷,李付恩只好把新鲜的猪苓晒干囤积起来待售

汉中市留坝县农民李付恩受伤导致肢体残疾,作为贫困户的他不等不靠,坚持力所能及谋生活,借助优抚政策,凭着不服输的志气和决心,不断寻求商机开财路,不但实现自己脱贫,还带领其他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收获,成为村民们心目中脱贫奔小康的样板。

他让百吨山货出山变成了现金

到汉中市留坝县收山货的山外客商,经常会被介绍到武关驿镇白家店村去找李付恩。白家店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对于李付恩这个骑着三轮摩托车,常年在山沟里走家串户收购农产品的残疾人非常熟悉。“黑脸,一说话就笑,是个直性子脾气。”红岩沟村的村民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别看李付恩拄着拐杖走路不方便,但是一年四季都在山里转,收购魔芋、板栗、枣皮等山货和中草药,是出了名的“经纪人”。

李付恩从1996年开始收购山货,“当时这生意很火,干的人也不少。”为了和“常人”抢生意,他首先给自己“提速”,买了一辆两轮摩托车,把车右边的刹车移到左边,让左脚既操作离合,还能控制刹车。村民们还记得,“他右腿没了,骑摩托就像耍杂技,看了让人真揪心。”

“每次出去都是带着拐杖和蛇皮袋,收够300斤就驮回来。量再大了,就雇村民的机动三轮车往山下运。”李付恩回忆道,当年山里都是土路,遇到雨雪天气自己几乎出不了门。一旦天气放晴,每次都是早上背着干粮出门,直到天黑了才能回家。他是唯一不带杆秤的“山货贩子”,他说,称重都是用村民自己家的杆秤,他们都很实在。

李付恩和另外两家供货量大的商户,是汉中一家魔芋深加工企业的指定供货商,每斤可以得到1到2分钱的补助款。李付恩把这个钱全都让利给卖山货的村民。“他们能买到好价钱,自然愿意和我做生意。村民不容易,我不能亏待他们。我也希望用价钱,保证供货量。”

遇到滞销价低,或者有涨价趋势,李付恩还要压货二三十万元,这个时候除了借款,就只能自己扛着,如同赌博一般。

“每家每户手里的山货品种多,但量不是很大,运送到县城既不方便也不划算。”在村民李畅友看来,有了李付恩的上门收购,极大地解决了销售难题。家里的油盐酱醋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都有了保障。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李付恩的两轮摩托车换成了三轮摩托车。“每年能收购魔芋五六十吨,板栗4吨到10吨,枣皮十多吨,还有中草药猪苓、白芨、乌药等几十吨。每年收购这些山货就是100吨吧,都是我骑着三轮摩托车或者雇车,从山里面运出来的。送到汉中市交售,每斤能赚8到9分钱。”

因伤致残没有打消他脱贫的积极性

今年50岁的李付恩是在24年前右腿因伤致残的。那是1993年初冬的一个下午,他上山砍材时,不慎撞上村民打野猪的土枪机关,散弹和爆炸的火药袭击了他的右小腿,又因炎症没能得到有效控制,等到转院到了市上,只能做右小腿高位截肢手术。

“肇事的村民是邻村的老乡,说赔不起我的腿。最后就和县上的医院共拿出2.4万元把这个事情解决了。”李付恩追忆不堪回首的过往,表情平静地说,那一年他的大女儿一岁半,二女儿出生只有三个月。

从医院回到家,看着年迈的父亲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李付恩第一次感觉到家里顶梁柱的担当。

“当时就明白自己不敢倒下去,更不敢坐吃山空。”李付恩再次下山后,白家店村的田野中少了一名壮实的男劳力,留坝县城街道上多了一位陌生的修鞋匠。

“最初一天只能赚四五元钱,而我家一天没有8元钱,就揭不开锅。”六七年后,李付恩已经是一名技术娴熟的修鞋匠,但每天四五十元的收入,依然让他感觉到经济窘迫的压力。

此后,他经营过农药、种子,但是发现农民手里没现钱,原因是山里出的,地里长的山货和庄稼卖不上好价钱,甚至任其烂在家里、地里。农产品的销售不畅,直接打消了他们投入再生产的积极性。

李付恩在2007年搬迁到山下路边,举债盖了房子,彻底解决了一家人的出行难题。“一直想着干个什么生意,却不知道生活出路在哪里?”脱贫的艰难现实经常困扰着他,坐在门前的公路边,一想就是一整天。

“生产—-销售—-再生产的模式没有步入良性循环,村民的投入积极性就不可能调动,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就不能打破,通过增产实现增收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个时候李付恩看上了山货收购的生意。

资金短缺迫使李付恩经常要向农户赊账收购山货。“每次从客商那里拿到钱,我就是不进家门,也要送到农户手里。慢慢地他们都相信我了。”

残疾人骑摩托车收山货,困难可想而知,遇到重车失控倒地,李付恩一个人扶不起来,就只能待在原地,等待路过村民的救援。2008年深秋一个下午,他又被困在山路上,手机没信号,只能任由摩托车压在身上四个多小时。被村民扶起来的时候,他已是全身湿冷,麻木到了没有知觉的地步。

他给村民脱贫致富做出了样板

就在全家生活刚有起色的时候,李付恩的弟弟去年招蜜蜂时,从树上掉下来摔成了重伤。东拼西凑借了九万多元为弟弟治病后,本来就不宽裕的李付恩再次负债累累。

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曾让李付恩家境贫寒。村民们一致表决将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付恩却称心理压力很大:“毕竟当贫困户,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今年3月,李付恩在联村部门的帮扶下加养了两头猪,新栽猪苓、乌药300窝。他经常拄着拐杖割猪草、打理药田,每天忙碌个不停。李付恩常说自己本来就比别人起步晚,政府把挣钱的机会都送到眼前了,再辛苦也值得。

村支书唐一华深有感触地说:李付恩身体残疾,但活得很有尊严,他人勤快,有点子,也肯干事,如果不是他的坎坷经历,都想不到他家会是贫困户。

留坝县位于秦岭南麓腹地,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开发特困地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92户4320人,贫困村39个。镇、村干部多方了解,找出贫困户的致贫“病根”,筛选出具备劳动致富能力的贫困户,为他们量身定做帮扶计划,在资金、技术、惠农政策方面主动协调,引导他们自强自立、勤劳致富,从“被动等扶贫”到“自强脱贫”,实现彻底“拔穷根”。

“这些年来多亏了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扶贫政策。”李付恩说民政局两次给自己安装假肢,就是希望他走稳点、走快些。在镇村和包扶单位的帮助下,他带领全家养猪、养蜂、点种椴木香菇、种植药材,只要能赚钱,都会努力去尝试。因为发展的产业多,仅奖补资金一项,他家就增收了16700元。

留坝县常务副县长薛小兵说,脱贫攻坚看产业,产业脱贫没有固定模式,也没有捷径可走,但县上一直坚持创新、探索、实践,也相信会有更多的贫困群众靠产业脱贫致富。

在李付恩门前,张贴着留坝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在今年11月20日发布的《留坝县2017年度贫困户脱贫退出名单公告》:全县共有501户1588人符合标准,确定为2017年度脱贫户。李付恩的名字位列其中。摘下贫苦户的“帽子”,李付恩还成了村子内外公认的自强脱贫先进典型。

今年村里的扶贫互助合作社准备筹建一个大棚香菇场,将8户贫困户纳入其中整体帮扶,可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李付恩觉得规模种植总比单打独斗好,集中资源可以将产业做大做强。为了做成这个项目,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将村上另外7户贫困户都拉了进来并带头入股2万元。大家也相信李付恩的能力,纷纷推荐他来管理大棚香菇场,李付恩就这样成了香菇场的“经理”。

第一次大规模种植香菇,李付恩带领贫困户严把每一个生产环节。8个大棚投放2万个袋菌筒,上架时,8户人家装的装、摆的摆,腿脚不便的李付恩既是技术指导,又开着三轮摩托当起了运输专员。

记者采访时,正值第一茬冬菇刚下架两周。“我们8户均分下来,每户能增收2000元。”李付恩打算再凑一些钱,建一个冷库,为明年夏菇生产做准备。文/图本报记者徐标孙涛

新闻推荐

能者上“错”者容庸者下 西安市努力践行“三项机制”打造西安铁军

■记者顾荣干事创业敢创新、勇担当,那么能者上。遇到问题主动化解、承担责任,那么“错”者容。干事劲头乏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那么庸者下。一年多来,西安市在落实“三项机制”...

留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留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