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贫困山村的脱贫路: 食用菌撑起致富“小金伞”
香菇大棚内景
香菇种植,已成为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办肖家庄村乃至整个佛坪县农民稳定增收,快速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山区贫困群众迅速摆脱贫困、走入富裕生活的一条有效途径。
6月2日,华商报记者来到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办肖家庄村食用菌产业基地,一排排的香菇大棚映入眼帘。
“我们从河南引进技术,生产、培育、加工,同时吸引村上的劳动力来干活,通过合作社联系单位来销售。”肖家庄村委员副主任杨春轩说道。
据了解,该村党支部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增收脱贫”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党组织+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N”的产业增收模式,已累计完成投资1250万元,建成标准化生产车间、工人生活区和养菌大棚。肖家庄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建成三年,基本解决了村上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杨春轩说:“仅食用菌生产这一方面,需要四五十名劳动力。此外,还有仓库和中药材种植,最多时候一天能吸收80名劳动力。”
产业基地通过入股分红、入园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吸纳全村180户200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共发放务工工资270万元,人均月增收3500元左右,脱贫户一年在村上务工最高能拿到8万元,实现稳定增收。产业基地总占地6万多平方米,制作袋料、培养菌棒、出菇示范区、储藏区、分拣区、烘干区、废旧菌棒处理等一应俱全,形成了产业链,带动8个村发展产业,生产的菌棒还销往韩国、甘肃等地。
“今年收到了蓝田县130万袋外销菌棒的订单,6月底前要全部完成。”杨春轩说,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带贫益贫效果好,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
香菇基地的建成让肖家庄村整村经济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大量的村民在这里务工,在家门口工作,还能拿到可观的收入,更是有贫困户靠此脱了贫。“不敢说百分百满意,但村上的人肯定有百分之八十的满意。”杨春轩说道。
“产业基地天天都有活干,只要勤快,妇女一年都能挣1万多元!”负责收运香菇的村民贾正东说。“香菇棚里的活虽然烦琐,但都比较轻松,六七十岁的老人也爱来这里干活,计件付费,一个月也能挣上一两千。”杨春轩说道。
今年以来,产业基地已经生产了150万袋菌棒,其中70万袋投放到了产业基地,80万袋卖给了本县其他4个镇的8个村,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来了约80万元的收入,成为全县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基地。
“目前园区规模已达到一定标准,现在需要在延伸链上下些功夫,比如产品包装、粗加工等,今年村上准备再建一个扶贫工厂包装车间,对香菇分拣、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杨春轩说:“在食用菌生产方面,争取向其他菌类转型。今年我们发展了40万袋平菇、60万袋滑子菇、40万袋香菇,今年村上的目标是生产香菇菌棒400万袋,实现总产值2000万元。”华商报记者 贾令伟 实习记者 董惠惠
新闻推荐
神农尝百草,黄帝作《内经》,开启了中国中医药历史,也使陕西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中医药史上,陕西长期成为全国医学...
佛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佛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