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明珠踏歌逐梦静美佛坪谱写新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佛坪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汉中日报 2019-10-25 11:10 大字

美丽山乡张轩瑜 摄通讯员 吴燕峰 王敏

70年踏歌逐梦,70年沧海桑田,70年成就了秦岭王冠上的明珠——静美佛坪。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正确的领导下,佛坪人民众志成城、克难攻坚、砥砺奋进、争创一流,用艰苦卓绝的劳动、顽强拼搏的精神,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闭塞的佛坪,发展成为经济繁荣昌盛、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交通通讯畅通无阻、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一方乐土,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巨大跨越,铸就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书写了亘古未有的辉煌篇章。

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主要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乘着改革的春风,佛坪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194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0万元,到1975年用了26年的时间生产总值仅达到501万元,1981年超过1000万元,2000年达到了1.1亿元,2013年完成了5.794亿元,2018年突破10亿,达到10.9亿元。新中国成立初期,

佛坪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第一产业占95%,第二、第三产业仅分别占2%、3%。70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结构体系逐渐优化,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拉动主导作用明显提升,第三产业占比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96:33.36:50.6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06%,较2007年提高14.5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业生产成就巨大 佛坪山多田少,农业基础条件差,建国前,耕作粗放、工具简陋、生产力低下,农作物、畜牧业品种单一、产量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经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经营体制改革和农业税费改革,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条件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粮油、畜牧、特色经济作物等迅速增长。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3.954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554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从98%下降到31.6%,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由1.3%上升到68.4%。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3亿元,达3.0361亿元,比1949年增长近150倍。

现代农业从无到有,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农业生产基础逐步夯实。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能力、竞争力,突出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绿色中药产业为龙头,以粮食种植为基础,干果、养殖、食用菌多元互补的生态农业和以中蜂、冷水鱼、野猪驯养繁育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全县山茱萸种植初具规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号称“中国山茱萸之乡”天然“药谷”。2018年,创建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3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0个、家庭农场12个,养殖示范基地4个,发展食用菌500万袋,种植猪苓39万平方米、天麻28万平方米,冷水鱼养殖100万尾,板栗、香菇等4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注册商标15个。

工业经济实现腾飞

50年代初开始发展县办工业,以木材加工和手工业为主,对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且经济效益差,197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04.89万元。改革开放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但受地域、资源、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工业发展经历起步、发展、重创、复苏四个阶段。2017年全县仅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就达到38821万元,是1976年全部工业企业产值的370倍。2018年,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3户企业退出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行列,仅完成产值19219万元,但以绿色食药、现代材料、清洁能源为着力点,新培育2户规上工业企业,绿色工业为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基础建设步伐加快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实施项目强县战略,紧紧围绕能源、交通、水利、市政和公共事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完善交通运输体系,经过积极争取和精心策划运作,建成了多个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努力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197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仅86万元,2017年攀升到29.24亿元,是1978年的3400倍。

消费市场繁荣兴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交通通讯的发展,个体、集体、国营商业迅速崛起,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完善。1990年全县国有商业企业11户,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47户,个体商户211户;2018年全县国有商业企业2户,集体所有制企业1户,私营企业42户,个体商户847户。过去“年头忙到年尾,仍然难填饱肚皮”,市场供不应求、食品匮乏,有钱买不到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粮票、油票、菜票等成为紧俏的香饽饽。近年来,商场、超市粮油食品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尽人所需,消费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消费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1949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万元,2018年实现零售总额34373.6万元,是1949年的2864倍。

旅游事业日新月异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全县围绕旅游产业做了大量的配套服务工作。近年来,县委、政府坚持“旅游强县”战略,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开发旅游项目,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干线风貌,丰富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了科考探险、人文探秘、踏春赏花、纳凉避暑、休闲观鸟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境内有4A级景区熊猫谷、被誉为“西北动物标本展览第一馆”的自然博物馆、药子梁羚牛谷等核心、特色景点,成功举办了“茱萸花海踏春游”、“采摘山果,亲近熊猫”、“清凉帐篷节”、“秦岭大熊猫旅游节”、“秦岭大熊猫论坛”等节庆活动,对外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古道明珠、静美佛坪”影响力和美誉度。

2000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万元;2018年,累计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6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152倍、1402倍,旅游创收为全县GDP贡献五成以上,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交通通讯蓬勃发展

佛坪地处秦岭深山,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没有一条公路,山道崎岖,交通闭塞,运输靠人力挑背。1965年开始修建公路,1974年全县各乡公路修通,行路难的现状逐步改善。如今,柏油路、水泥路通到了各村各户;彩虹桥、斜拉桥、钢架桥辉映成趣;西汉高速、西成高铁横贯境内。小轿车驶入寻常百姓人家,出租车、公交车竞争激烈,西成高铁使佛坪融入了关天、成渝经济圈,全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覆盖镇村,沟通毗邻县、市的交通网,出行便捷舒适。2018年,全县境内公路里程689.9公里,是1990年公路里程196.2公里的3.5倍。通讯事业飞速发展,现代化通讯设施从无到有,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4G手机、QQ、微信实现了无限极交流沟通,城乡信息网络覆盖面逐年扩大,构建了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

财政金融迭创新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各税和农业税,1950年完成财政收入0.698万元;1986年完成113.9万元;2001年达到732万元。但因2002年“6·9”洪灾影响,2002年县财政收入骤降至289万元,经过8年的恢复重建,到2010年财政收入恢复增长至1001万元。2018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7179.8万元,是1978年45.2万元的158.8倍。

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居民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生活饥寒交迫,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县职工平均工资59178元,是1976年平均工资526.4元的112倍。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19元,比2007年增长3.2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50元,比1978年增长86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比重在80%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主要解决温饱的单一消费结构得到改变,居民生活水平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向全面小康迈进。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0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26.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平方米,较1990年增加20.1平方米。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建国初期的佛坪穷乡僻壤,四处农田、房屋低矮。近年来全县以功能优化、品质提升为目标,注重规划引领,按照“全县大景区,县城大景点”的思路,南扩北上,拉大骨架、扩容提质,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条条景观大道平坦宽敞,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精致县城更加靓丽,特色集镇亮点纷呈,县城集镇更加宜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县城路面硬化率99.5%,绿化覆盖率达41.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38平方米。借助陕南移民搬迁、库区移民安置,加快重点镇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居民向重点集镇聚集,城镇主次干道亮灯率98%,2018年全县城镇化率达48.01%,较2004年提高28.01个百分点。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先后建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雨污水管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99.9%、91.2%,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生活美”的“四美”城镇。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近几年,佛坪坚持惠民生、增民利,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全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统筹推进“八个一批”,着力改善基础条件,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2017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全县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8820人,锐减到2018年的30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3%下降到2018年底的0.7%。全面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教育事业走向了科学发展、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100%,惠普性幼儿园占比100%;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事业活力迸发,荣获“省级文化先进县”;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农民参合率100%,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效果显著,“平安创建”和普法教育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有效推行,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18年,拥有卫生机构58个,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0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5.89%。

生态环境持续优良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践行“两山论”,严守生态红线,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全面制定和落实中长期保护规划,创新构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突出抓好林业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禁渔禁猎、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森林覆盖率达90.3%,持续健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强力推进“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行动。2018年,佛坪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1天,优良率96.2%,位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2018年,我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1天,同比增加4天,优良率96.2%,全市排名第一位,全省排名第三位;2019年1-9月份,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8天,优良率98.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5,位居全省、全市第一位。

新闻推荐

长角坝镇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

本报讯(通讯员张宁王哲)中秋小长假,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建造的户外拓展基地、风车长廊、红军桥等景点,吸引了西安、汉中等地...

佛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佛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