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工头”到脱贫领头人
本报通讯员 刘印 吴燕峰
“我们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挣不到钱,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100多元,还能照顾家!”近日,在佛坪县袁家庄街道办肖家庄村食用菌产业基地里,正在忙碌的村民潘显秀等开心地说,自从产业基地去年11月投产之后,她和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再没为稳定增收发愁过。
“产业基总占地6万多平方米,制作袋料、培养菌棒、出菇示范区、储藏区、分捡区、烘干区、废旧菌棒处理等一应俱全,形成了产业链,带动8个村发展产业,生产的菌棒还销往韩国、甘肃等地。目前76个大棚已经出菇,年可产香菇菌棒400万袋、毛木耳100万袋,预计年产值2000多万元。”说起基地的发展情况,44岁的肖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江崇华如数家珍。毕竟,基地从项目考察、建设到投产运营的每一步,都饱含着他的付出和汗水。
在担任肖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之前,江崇华是石油化工设备制作、安装团队负责人,也就是“包工头”。1994年他就外出打工、闯荡,从普通车工干到了项目负责人,半年他就挣了四、五十万元,承接的项目最高达1亿多元,每年带着几十名乡亲外出包工程、务工,而家乡的发展迟迟没有起色。“每次回家,心底都难免有几分失落。”江崇华说。
2017年年底,江崇华回村过年,时任村支书何定成找上门来,劝他留在村里,当自己的接班人,和他谈了很多。江崇华虽然有点动心,但还是选择了离开村里到外面干事业。
2018年3月,江崇华到了昆明,被何定成和村民打电话“请”回了肖家庄村,4月,江崇华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包扶部门县政府办、信用联社等的支持、帮助下,肖家庄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同步提上了日程:流转土地、考察设备、申报项目,并争取到690万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支持。担任村支书一年多来,江崇华忙于村务,经常加班熬夜、四处奔波,几乎无法按时吃饭,家里修房也顾不上。他还自掏腰包带着村干部和村民到外地考察、学习,垫支30多万元,为村里的项目启动等注入资金。
为了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村上将香菇大棚划分区编号,承包给由村民组成的劳务小组,组长负责区域管理,对全组村民计件支付工资。“香菇采摘早了或晚了都不行,采摘晚了香菇就散盘、价格低,为了能让香菇卖个好价钱,村民们半夜都能起床到大棚里摘香菇,积极性特别高。”江崇华说,基地还根据采菇质量评选劳动能手,折算成贡献股奖励性分红,每个劳务小组都至少绑定1名贫困户或脱贫户,让全体村民都能享受到集体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产业基地天天都有活干,只要勤快,妇女一年都能挣1万多元!”负责收运香菇的村民贾正东说。自2018年11月26日产业基地建成投产以来,全村已有包括贫困户在内的180户200多名村民入园务工,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连日来,村民们忙着管理大棚、采摘香菇、分级装箱、运送冷库,每天采收鲜香菇5000公斤左右,一级菇一公斤最高卖到了15元,客商住在基地里收购香菇。
今年以来,产业基地已经生产了150万袋菌棒,其中70万袋投放到了产业基地,80万袋卖给了本县其它4个镇的8个村,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带来了约80万元的收入,成为全县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基地。
“能干事业的地方千千万万,但家乡只有一个,乡亲们都在看着我,再苦我也要坚持下去。下一步,我们再继续扩大产能、提高科研投入、开发新的食用菌产品,带动全县香菇产业发展,三年内争取我村人均分红3000元。”江崇华雄心勃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汉杰通讯员卢清艳)9月3日,记者从佛坪县了解到,该县司法局以设施便民、业务惠民、升级服务队伍为着力点,全面推进...
佛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佛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