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记者自己的故事

汉中日报 2018-11-09 10:05 大字

?2015年,佛坪“6.28”洪灾,本报记者深入重灾区栗子坝镇采访。?吴燕峰 摄

编前语:世界永远在变,记者总在热点之上颠簸。但记者之所以为记者,就在于其始终以赤子之心,扛起新闻专业主义,勾勒真相、描摹正义。他们的身影,活跃在“三市”建设的各条战线,镌刻时代发展、定格精彩瞬间、浓缩社会正能量;他们的使命,是践行“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年龄或大或小,报道或长或短,但文字真实精准、画面鲜活生动的背后,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和向上向善的时代内涵。

在颠簸中坚守、在坚守中秉持公义,记者身上的光亮,永不褪色。2018 年 11 月 8 日第 19 个记者节,请听记者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 做有担当的时代记录者 从大学毕业进入汉中日报社工作到现在,已经将近四年了。四年的记者生涯,让我体会到了不少采访的艰辛、写稿的苦楚,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一篇稿件成形发表的快乐和产生社会影响力的成就感。如今,我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对新闻工作的意义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新闻不是关在房间里写出来的,而是深入基层生活,走到人民群众里面,切身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苦与乐,用真实和有责任心的笔触描绘出来的。

作为党报记者,从踏进这一门槛的那天起,我就时刻提醒自己:此工作绝非一般的文化和文字工作,而是人民的记者,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时刻以党的事业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贴近民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做百姓福祉的建设者,是一名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2017年8月一封求助信送到报社编辑部,镇巴女孩喻婷刚刚考入大学,父亲却身患重疾,她欲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捐骨髓救父。我们被她的孝心感动,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可以做系列报道。联系到她本人后,8月24日,我在汉中人民医院第一次见到她和她的父亲,先与主治医生核实病情,再同她本人进行细致的交谈。我在病房中守候一个上午,细致入微地观察她如何照顾父亲,力求不放过一个细节。8月25日稿件刊发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民政部门主动联系他们父女,为其开通绿色通道;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助其一臂之力;人们纷纷在网络上留言鼓励她、支持她,社会大爱给这对父女能量,让他们坚持下去。9月1日,后续报道《爱如潮水,喻婷不再无助》成稿刊发,社会反响继续发酵。西安大孝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兰芬女士,在网上得知喻婷的故事后,立即帮助她将其父亲转院至西安治疗,并联系全国各地中西医专家数名,建立爱心微信群,随时了解喻婷父亲的病情,适时给出医学处理意见。线上线下齐助力,我们不仅被喻婷的孝心感动,也被社会人士的无私精神感染。于是,我通过电话采访了王兰芬女士,详细了解他们的救助方案和救助过程,再次跟进报道,《专家医疗组网上助力孝心女喻婷救父》于9月15日和读者见面。喻婷的故事牵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不时有读者向编辑部询问喻婷的情况,捐款也源源不断的汇集。我也随时和喻婷保持着联络,跟进事态的发展。11月21日晚10点,记者拨通了喻婷的电话,了解到她的父亲因病情严重已经去世,她在亲戚的帮助下操办父亲后事后,已经顺利入学。上课、赶作业、做兼职、坚持运动,生活被她安排得满满当当。又一篇报道刊发了,关心她的读者可以放心了。三个多月的追踪报道,我们用手中的笔将这个无助的女孩和社会爱心人士连接起来,真真实实地帮助她,看到她顺利开始了新的生活,我真心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作为一名时代的记录者,我们有责任,走进平凡,发现背后的不平凡;握紧手中的那支笔,写下一个个属于这个时代的责任与担当,凝聚起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今后,我一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优秀的同行们看齐,多写有温度的新闻、多讲有灵魂的故事,无愧于新闻记者这个崇高的称号。

(李佩蓉) “暗访”不是一个坏词 “阿姨,在这摆摊生意好吗?来买菜的人多不多?”2015年,为了一篇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媒体监督新闻稿,我来到汉台区伞铺街、挂匾巷附近进行暗访。几个占道经营的摊位前,一位骑电动三轮车的卖菜大娘乐呵呵地告诉我:“生意很好啊,一早上就能把这一车菜卖完。”

就在我想继续跟她聊天时,同事拿着相机走来我身边:“刚综合执法局的过来执勤,照片已经拍好了,可以回去交稿排版了……”瞬间,大娘的眼神变了,周围人的眼神也变了,无论我再问什么,他们始终一言不发,只是用一种戒备的眼神看着我。

不久前,有市民拨通本报热线报料,说伞铺街幼儿园附近路口有很多占道经营的摊贩堵塞交通。领了采访任务后,我就去那周边暗访调查。我以路人、买家的身份和商贩们攀谈,他们乐意交流,聊自己卖菜被驱赶的趣事,聊微信支付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方便,甚至像老朋友一样多给你一把蒜苗、一棵葱。所以当文章见报,我再次去那里回访时,总觉得自己像“无间道”。而当他们得知我是记者,用一种像是被背叛的眼神看着我时,我心里非常难过。难过并不是因为揭露了他们违规,使他们没办法在这里经营,而是难过自己不能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他们。

回到办公室在电脑上浏览本地论坛,发现一篇帖子提到伞铺街附近接送学生比以前好走多了。因为路口变得通畅,大家都不用担心堵车、剐蹭。也就在那时我终于明白,我不会停止“暗访”报道事实。揭露违规现象并不是要站在别人的对立面“找事”,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推动社会进步,形成更加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

如今,拜将坛一带建起了几个大型农贸市场,越来越多的“游击队”菜农选择进入正规场所卖菜。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皆大欢喜。 (曹娜)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情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11月8日是第十九个记者节,也是我人生中第2个记者节。两年的工作时间是短暂的,但于我而言,仍然有许多珍贵的经历留在心里。

今年7月中旬,罕见的大范围暴雨席卷汉中大地,致宁强县多地交通瘫痪、通讯中断、房屋冲毁、水利设施受损……我和报社前辈李正社、李旭临危受命,前往宁强县采访报道灾情。7月12日7时30分,我们和本社驻宁强县巨亭镇流溪沟村第一书记衡俊昌,在县城匆匆吃过早饭后便驱车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巨亭、阳平关、燕子砭等镇。一路上,浑浊的洪水在河道怒吼,悬挂在山崖的巨石摇摇欲坠,塌方、泥石流随处可见……

在距离巨亭镇5公里处,一处塌方现场像小山一样,将道路堵得严严实实。了解到疏通道路需要一两个小时,为赶时间,衡俊昌只能冒着大雨,穿过塌方,步行前往镇上。我们在原地等待,随后跟随公安、民政、交通等救援大部队一起进入该镇。由于路况危险,我们的采访车辆只能停放在距离街道500米处。李正社老师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背着相机踏进及膝的淤泥中;我一步三滑地向前挪步,此时恰好有一辆电力抢修车经过,将我捎进去。眼前的景象触目惊心:2米多深的洪水已经退去,整个街道被泥水浸染后,留下了近20厘米厚的淤泥,商户在一楼的货物全都裹在泥水里……电力抢修车绕了一大圈都未能找到一块能让人下车下脚的地方。我打开车门,一脚踏进淤泥里,一转身又一个踉跄跌入更深的淤泥里。

现场,广大干部群众和公安干警们正在奋力清淤。没有清运工具,就直接肩挑背扛,将淤泥一点一点地从沿街住户的家里扣出来;鞋里灌满了泥浆,就干脆打赤脚,双脚被淤泥里的尖利石头划伤是常事;双手磨起血泡,就用利器磨开血泡继续握紧铁锨……我们在淤泥里来回穿梭,争分夺秒地采访当地住户和正在救援的工作人员,捕捉各个感人的救援瞬间。突然,专注于拍照的李正社老师一不小心,掉进了黏性极大的淤泥里,相机、鞋子都被甩了出去。顾不上寻找埋在淤泥里的鞋子,打着赤脚的李老师一把抓起相机,嘴里急切地念叨:“完了,千万不要把相机摔坏。”紧紧将相机攥在手里,他拿起没有被泥水弄脏的衣角,仔细将相机的每一个边边角角擦拭干净……

巨亭镇水电设施损毁、通讯中断,为保证新闻的实效性,衡俊昌白天跟救灾队伍一起投入救灾,晚上挑灯夜战,在被洪水洗刷过的宿舍,用稿纸手写稿件……

如果我没有亲临采访一线,就无法见到冒着大雨、顶着落石,全力抢通水电路讯的工人,赤着双脚,握紧铁锹,不分昼夜奋力清淤的公安和武警,英勇自救、顽强拼搏的受灾群众,也无法见到翻越塌方、趟过山洪,为取得第一手新闻资料而将安全置之度外的前辈和同仁。

不是每一次采访都惊心动魄,也不是每一篇稿件都精彩出众。但这些经历让我深深明白了“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记者情怀。 (崔慧芬)记者生涯才刚刚开始 11月8日,第19个记者节。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记者这个行业上又向前迈了一步。这是我的第2个记者节,这两年多来,细数过往采访的经历真是五味杂陈。

每逢这天,就不禁想起我第一次采访的经历。2016年11月21日,市中心医院,我采访冬季取暖煤气中毒事件。那天,天气十分寒冷,到医院后得知,煤气中毒病例大多数都是使用煤炭不当所致,尤其是农村燃煤取暖。当年10月4日,略阳县黑河镇某家庭煤炭取暖不当致母子2人一氧化碳中毒遇难;11月15日,略阳县白水江镇84岁老人同样是取暖不慎引燃被褥等物,造成6间房屋烧毁,本人烧伤……采访时,听到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在死亡线挣扎,心情沉重之余,使我又多了一份思考:生命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脆弱让人感到痛心。可到现在,尽管各级媒体预防煤气中毒的宣传已经相当普及,但每年汉中市还是会出现由于煤气中毒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事故,同样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眼下又到取暖季,煤气中毒的高发期。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今年我还是会关注这个新闻话题,再一次给广大市民敲一次警钟,希望能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尽量减少伤害。

物换星移几度秋,转眼间已在报社待了两年多,面对一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心情或是澎湃或是沉重,但都庆幸自己曾参与其中,并可能起到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作用。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的记者生涯任重且道远。 (张庆)细嚼记者的酸甜苦辣 记者一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但这只是记者生活的表面现象。他们不是风雨无阻奔走在采访途中,便是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在我当了记者之后,渐渐体会到这份职业的辛苦,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知道。

去年我刚入职,跟同事一起前往汉江河采访正在河中进行救援训练的消防队。面对眼前湍急的河流,不会游泳的我对水产生了本能的恐惧,可唯有淌过不太深的河水走到水中的石滩,才能顺利采访并捕捉到最好的新闻画面。控制好情绪,我和同事迅速脱掉鞋袜,挽起裤腿,背着相机下河。踏着脚下湿滑长满苔藓的石头,几次险些滑倒,只能彼此搀扶着缓慢前行。河水渐渐淹没了大腿,水流也变得湍急,此时的我们已经行至一半,后退便是前功尽弃,索性一咬牙继续坚持,看不见水底,就用脚摸索道路。采访结束后,消防支队的队员们扶着我们过河回到岸上,那一刻,我甚至忘记了自己对水的恐惧。这是一份带着特殊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工作,对于记者们来说,只要能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再大的苦也会变成甜。

又想起曾采访过一位在医院照顾聋哑母亲的10岁女孩,家里父亲、母亲、爷爷,很多亲戚朋友都是聋哑人。她的母亲是肺癌晚期,医生、护士无法与她母亲沟通,只能靠女孩打手语翻译。我去采访时,那位面带和蔼笑容的母亲正在和亲友们视频,生病期间,她一直积极接受治疗,病魔没能打垮她对生活的热情。这样坚强的情绪也感染了我,稿件刊发后,这家人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市民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她们。我意识到,手中的笔是有力量的笔,笔尖下流淌的可能是爱与责任。

入职一年,回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桩桩往事又浮现在眼前。曾去汽车站采访遭遇突降暴雨,当时正值交通晚高峰,一路上不停堵车,直至采访结束已是夜幕降临;也曾在炎炎夏日,去西乡县采访,因为高温中暑回到家中昏睡一天。我不敢说是尝尽了新闻工作者的“酸甜苦辣”,只能说是品味到了新闻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但因我热爱新闻工作,所以至今仍乐此不疲。

想到刚当记者“无米下锅”时的焦虑和交完稿件等待审核时的不安;想到为一句导语反复掂量、为一个词句仔细推敲,但仍写不出自己满意作品时的苦恼;想起睡在床上还在构思稿件,直至夜深方才入睡,加班熬夜是必修课;为了抢抓新闻、赶写稿件,很多时候也顾不上家人,但在记者的心里,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因为我们的目光,追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我们的笔触,记录着群众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们的付出,与时代的前进同步…… (刘泽荣)用镜头记录时代的脉搏 今年是我的第3个记者节。新闻工作是严肃的、紧张的,也是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回想起这3年的经历,有太多的故事在心底涌现。我想,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的人生一定会很平淡吧。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哪些人物最可爱?我们用手中的相机,用镜头捕捉到了答案。还记得今年初曾报道一个返乡大学生创业的新闻,采访中我深感他是一个十分有责任心的人。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而是早早开始计划返乡创业。读书时受到很多乡亲们的帮助,他深受感动并立志毕业后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脱离贫困发家致富。几张新闻图片记录得有限,但展现出的脱贫攻坚路上带头人、勤劳自强的“前贫困村”村民,都有血有肉,非常可爱。借助这些小故事中的人物,媒体展现了脱贫攻坚的成就,也让脱贫既需要带头人、也需要村民自己“努把力”的道理不言自明。

作为摄影记者,报社的前辈们透过手中的镜头,见证了祖国的大喜、大悲、大事件,“一路踏踏实实做下来”,通过张张影像“为时代存照、为人民画像”。作为一名还在学习中的年轻摄影记者,我始终谨记前辈的叮嘱:“我们不是为了做新闻而做新闻,而是要真实记录生活。首先要热爱我们这片土地,热爱我们的人民,能够想他们所想,传递他们所要传递的声音,做沾泥土、带露珠、有温度、接地气的采访。” (李云湉)生日当天 光脚冒雨基层采访 时光荏苒,弹指一挥间又一个记者节到来。回忆起十余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思绪如潮水般席卷而来,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

记得 2013 年深秋的一天,为了跟踪采访流浪儿童返乡的新闻,我隐瞒了自己感冒生病的实情,主动要求到现场采访当事人。一大早到市福利院,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被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家庭状况后,赶到城固县福利院对接信息,乘坐面包车从城固县城出发,去流浪儿童老家所在的大山深处。我们一行 6 人,沿崎岖不平的盘山公路前行,坑坑洼洼的路面颠簸得车玻璃哗啦啦响,冷风从车窗缝隙里灌进来,车里冷得跟冰窖似的。我的感冒症状加重,头晕得不敢睁眼睛。天公不作美,两个小时后,阴暗的天下起了细雨,山坡时不时有大小不一的落石落到路面上…… 车在湿滑的盘山路上行进了近四个小时,即将到达目的地时,遇到一段上坡路,车轮开始打滑,试了数次依然上不去。“下车,步行吧,不太远了。”有人提议,于是大家带着送给流浪儿童的衣物、学习用品等,徒步前进。

没有雨具,蒙蒙细雨渐渐打湿了头发、衣服,饥饿、寒冷一起袭来,四肢无力,脸却烫得像着了火,我确信自己发烧了。“扑通”,一不小心,一只脚踩进田坎旁的水渠里,鞋袜全湿了,脚底开始打滑,脚磨得隐隐作痛。脱了鞋子一看,脚上已经磨出几个大水泡,湿透的鞋子是坚决不能再穿了。脱掉鞋子拎手上,光脚行走在泥巴路面上。很快,之前磨出的水泡被磨破,渗血。同行的福利院工作人员接过了我手里的相机和包,我充满感激。

突然,手机响了。“生日快乐……”妈妈在电话那头关切地说,此刻,我才想起,当天是我的生日。妈妈的一句:“ 再忙也要按时吃饭。”瞬间让我泪湿眼眶。 (黄韦华)

新闻推荐

佛坪法律扶贫服务队架起维权连心桥

本报讯(通讯员陈卫东李万学)由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司法干部、律师等组成佛坪县“法律扶贫服务队”,用真诚和热情搭建起佛坪山...

佛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佛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