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暨2018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在蓉召开400余名专家齐献策 大熊猫最新数据首发布

成都日报 2018-11-09 03:09 大字

400余名中外专家齐聚蓉城,为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建言献策

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加强大熊猫保护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平衡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11月8日,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暨2018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年会在成都开幕,400余名中外专家齐聚蓉城,为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建言献策。

大会旨在分享中国大熊猫保护成就,构筑大熊猫保护国际交流平台,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和国际合作研究水平。2018大熊猫最新数据在大会上发布。据悉,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

聚力大熊猫保护事业

400余名中外专家建言献策

本届大熊猫保护与繁育国际大会受到国家、省、市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首次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四川省人民政府、甘肃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四川省林业厅、陕西省林业局、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协办,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承办,是一次规模和实力空前的国际大会。

来自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德国柏林动物园等16家大熊猫国际繁育合作单位的代表,美国史密桑尼学会等17家国际科研合作单位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10家国际组织代表,香港、澳门地区代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近20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四川卧龙、陕西佛坪、甘肃白水江等20余家大熊猫保护区的专业人士,北京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广东长隆集团等国内30余家境内动物园的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为大熊猫保护事业的发展凝智聚力。

会议围绕大熊猫就地保护与野化放归、饲养与繁育、营养与行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发展、公众教育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军事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美国国家动物园保护生物学家 David Wildt等国内外顶尖大熊猫专家在会上交流分享了学术成果。

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长

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据了解,早在1963年,我国林业部门就在四川省卧龙林区等地建立了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上世纪末,又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大熊猫栖息地条件明显改善,野外种群逐步恢复。

野外调查显示,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从15个增长到67个,有效保护了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随着2.7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挂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将会掀开新的篇章。

在不断加强野外大熊猫保护的同时,我国圈养大熊猫繁育也实现了优生优育、优质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在成功攻克大熊猫繁育难题后,通过制定全国大熊猫繁育配对计划,推动基因交流,进一步加强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近几年来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2018年共繁殖大熊猫36胎48只,存活45只,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大熊猫种群。其中,在川人工圈养大熊猫达到482只。

目前我国与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在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大熊猫数量58只。大熊猫既架起了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桥梁,又将世界保护工作者聚集到一起,成为濒危物种全球保护的典范。

新闻推荐

他们是“最美”佛坪人

本报通讯员陈卫东久病床前有孝子。38岁的佛坪县长角坝镇沙坝村村民朱帮侠,10年间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婆婆起居饮食,无微...

佛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佛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