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汉中农业经济增速稳居全省第一
茶叶标准化示范园
汉中位于中国版图的地理中心,是镶嵌在秦岭、巴山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汉中辖9县2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82万,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40年来,从1978年,汉中市生产总值不足10亿元,到1996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6年在全省位次从第7位提升至第6位,2017年达1333.3亿元。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的同时,发展速度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年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48.8倍。由《阳光报》汉中记者站联合汉中市委宣传部、县区宣传部推出《激荡汉江水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系列报道,今天介绍汉中市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情况。
阳光讯(记者 李希 文/图)汉中地处北亚热带、暖温带两种气候类型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66%的农业资源聚集在中部盆地及相邻丘陵区域。年日照1585小时左右、无霜期235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800毫米~1000毫米,富铝质土黄棕壤带10类21个亚类土壤占土地总面积的97.1%,其中黄棕壤占65.4%,仅水稻土面积285万亩,光、热、水、土等生产要素协调配套,是水稻、油菜和蔬菜、茶叶、柑橘等亚热带农作物的适生高产区。
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和全省十大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狠抓优质米、双低油和猪茶果菜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了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09.98亿元,增长5.1%,农业经济增速稳居全省第一。全市粮食面积401万亩,总产104万吨;油料面积125万亩,产量19万吨,优质稻、双低油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首。生猪出栏404万头,居全省第1。汉中是全国优质籼稻最佳适生区和高产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20万亩,产量50多万吨。
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汉中市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环境,坚持以生态、有机、循环为方向,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006年以来,年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400万亩左右,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面积达80%以上,每亩氮肥用量平均下降1.2公斤,年减少纯氮使用和损失7068吨,达到了增产增收减污的良好效果。2010年以来,按照建设规模化、养殖标准化、免疫程序化的要求,全市共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4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堆沤腐解还田和牲畜过腹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依托设施蔬菜推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明显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使用量,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市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还田秸秆120万吨,减少纯氮使用4500吨。
去年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全面完成,为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三权分置”奠定了坚实基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全市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流转农村承包耕地110.5万亩,流转率达25.6%。2017年,全市共有286个村完成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工作、占全市1903个行政村的15%。其中,产权制度改革省市级试点村33个、各县区试点村78个;省级“三变”改革示范村50个(佛坪整县推进村44个,镇巴、略阳县各3个村),年度退出贫困村68个、各县区推广村57个。今年,将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并在473个年度计划贫困退出村中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已按进度完成方案制定、培训动员。
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稻米基地12万亩,绿色稻米基地11.6万亩,无公害稻米基地2.6万亩,年稻米加工能力70万吨以上。油菜种植面积在120万亩,总产17万吨,2008年被农业部列入长江上游冬油菜优势生产区,被誉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全市蔬菜总面积100万亩,产量256万吨,其中食用菌生产规模达1.6亿袋,产量5.2万吨。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04万亩,茶叶总产量4万吨。“汉中大米”荣获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汉中仙毫”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柑橘总面积36万亩,产量35万吨。“城固柑橘”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13个,居全省第一。
新闻推荐
9月24日中秋节之夜,东方卫视、北京卫视、陕西卫视、凤凰卫视播出《汉风秋月—2018中秋晚会》,人们不仅记住了曼妙、动人的...
佛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佛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