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线 佛坪:多元增收下好扶贫“一盘棋”

陕西日报 2018-08-09 06:12 大字

本报记者 齐卉 通讯员 吴燕峰

7月中旬,在佛坪县陈家坝镇三郎沟村袋料香菇产业园里,看着一朵朵香菇长势良好,如一个个肉乎乎的“小伞”,贫困户刘国礼、陈发林等人心里乐开了花。该产业园20万袋香菇可以采摘到今年12月底,预计产量15万公斤,产值100多万元,全村63户贫困户增收在望。

为帮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佛坪县在44个村组建了集体经济合作社,35个贫困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累计发放贷款3645万元。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一园四队一区”(即产业园和基本工程建设队、环境美化工程队、镇村道路养护队、佛坪土席服务队及土特产品展示销售区)建设,合作社和产业园组织引导农户将已发展的产业项目、农机设备作价,或以资金、土地、闲置房屋等形式入股合作社、产业园、家庭农场,既帮助农户稳定增收,也走活了该县脱贫攻坚“一盘棋”。 

 加入产业园

学了技术又增收

7月15日,三郎沟村党支部书记张佳毅告诉记者:“我们利用整合的项目资金和村民入股的股金,解决了产业园建设的资金难题;用流转的土地解决了用地难题。袋料、技术和销路由陈家坝袋料香菇产业园提供,村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这个路子好。”

“入园的66户贫困户基本脱贫,一些贫困户还学会了技术,又回到村里帮助乡亲们发展产业。”陈家坝袋料香菇产业园负责人王继东说,去年以资金入股的贫困户户均分红3500元,租赁大棚发展产业最高收入两万多元,贫困户在园区务工还有工资收入。今年,有更多的贫困户和村民加入了产业园。

与陈家坝镇三郎沟村一样,佛坪县各个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因地制宜,建设天麻、猪苓、中蜂、冷水鱼等产业基地,吸纳贫困户入园入社。仅长角坝镇龙草坪村1000亩的树花菜示范基地,就带动100多户村民发展产业,收入最高的农户年增收4000多元;石墩河镇天麻良种速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去年实现产值60万元,带动全镇400多户农户栽培天麻,使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

构建发展大格局

助力群众奔小康

佛坪县还构建了“镇有示范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订单农业”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今年我敢接大订单了,每天给外地客商供应1万多公斤的鲜香菇!”大河坝镇宏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晓红开心地说,以前合作社每年尽管有二三十万袋袋料,但是每天采摘的和本地收集的香菇加起来量还是不足,也不敢接大订单,怕供不上。自从佛坪县推行多元增收脱贫模式后,各个镇、村都发展产业,四季出菇,大家“抱团”接下大订单,也解决了大家的香菇销售难题。

佛坪县还对老、残、病等特困群众提供帮助,让他们以入股分红、产业托管等形式入园入社,增加收入。大河坝镇联合村贫困户杨国才和老伴年迈多病,家庭收入主要靠儿子外出务工。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帮助下,杨国才申请扶贫互助资金贷款2.1万元,入股村上的工程建设队、中蜂养殖队,并发展中蜂10箱。去年,他销售蜂蜜、入股分红再加上儿子务工,全家收入3.5万余元,实现了脱贫。

佛坪县通过多元增收助力脱贫,实现贫困户精准帮扶、入园入社两个全覆盖。去年,该县865户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加入106个新型经营主体,共养殖中蜂4842箱、土鸡3.86万只、生猪1138头、肉羊477只、冷水鱼1.9万尾,发展袋料食用菌248万袋、魔芋381亩、猕猴桃670亩、适生中药材640亩。全县流转土地1122亩,亩均收益600元,2113户农户入股资金2177万元,户均分红1800元。35个贫困村、1052户2562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15%。

今年,佛坪县持续推进多元增收促脱贫模式,确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项目44个,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项目73个,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6个。同时,该县继续以土地流转、入园务工、入股分红、租赁经营、产业托管、订单农业等方式,大力发展产业,帮助群众奔小康。

新闻推荐

脱贫路上的“轻骑兵” 佛坪县“文艺+政策”宣讲服务队走进镇村侧记

本报通讯员陈卫东连日来,佛坪县各个镇村歌舞飞扬、欢声笑语,“文艺+政策”宣讲服务队走进镇村,为群众送文艺、送政策。一大...

佛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佛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