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熊猫野生种群复壮密码
项目组成员开展野外监测调查。 张泽钧供图
●首次论证出野生大熊猫种群续存最小栖息地面积需求为114.7平方公里●首次发明了具有宽度的大熊猫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设计方式,并设计了四川省14条大熊猫生境廊道●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就地保护的科学基础,为野化放归提供了操作指南
5月30日,“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荣获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当晚,项目组的12名组员中大部分人再次相聚成都。
从2000年到2016年,长达16年的时间里,项目组成员踏遍川陕甘三省野生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野生大熊猫种群复壮的密码,被徐徐揭开。□本报记者王成栋
成果之丰
大体摸清 野生种群习性
研究发现,大熊猫的作息规律白昼活动率强于夜间,与原有研究发现明显不同
16年时间,项目组揭开了哪些密码?
“主要集中在生态学领域,进一步摸清了野生大熊猫习性。”项目组负责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张泽钧介绍,项目组廓清了诸多此前学界对于大熊猫的错误认知。例如,大熊猫一直被认为是晨昏性动物,喜欢在夜幕降临或破晓之前朦胧光状况下进行活动,类似蝙蝠、刺猬等。而研究发现,大熊猫的作息规律白昼活动率强于夜间,与原有研究发现明显不同。
而从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保护与复壮角度来看,项目组主要取得4项成果。
首先,系统揭示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境需求特征。主要为,不同季节影响大熊猫生存环境选择的因素不同,雌、雄大熊猫对其所处的生存环境利用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此外,不同区域内,影响野生大熊猫生存环境选择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其次,从繁殖资源与食物资源角度,揭示了影响野生大熊猫种群发展的限制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首次论证出野生大熊猫种群续存最小栖息地面积需求为114.7平方公里。
再者,构建了圈养大熊猫放归的评价体系。结合研究发现提出秋季为放归最佳季节、放归雌性大熊猫等具体举措。
最后,首次发明了具有宽度的大熊猫生境廊道(基因廊道)的设计方式,并设计了四川省14条大熊猫生境廊道。在此基础上,初步摸索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生态适应圈选址方式与设计技术。
“生境廊道能维系不同种群野生大熊猫的交往,可以避免种群近亲繁殖和孤岛化。”省林业厅野保站站长杨旭煜表示,此前,四川公认的大熊猫生境廊道是9条。而项目组的科研成果,进一步细化了廊道的认定与管理方式。
探索之艰
翻山越岭 追寻野生大熊猫
由于生存环境不同,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存在诸多习性差异,不能拿圈养的去推断野生的
原始森林里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也有着不为外人道的艰辛。
“我们差不多跑遍了所有有大熊猫分布的保护区。”项目组成员之一、西华师范大学教授杨志松参与了项目全程,见证了16年来的点点滴滴。
第一道难关,是项目组成员的沟通与协调。12名成员主要来自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工作单位不同、所在城市不同,“我们基本都要授课,或从事其他科研工作。”张泽钧说,过去的16年,组员们只能分组、分时段作战。
第二道难关,则指向现实。“野生大熊猫不好找,不能拿圈养的去推断野生的。”张泽钧的老师、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介绍,由于生存环境不同,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存在诸多习性差异。因此,项目组必须要翻山越岭追寻野生大熊猫。然而,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人烟罕至、环境相对恶劣,项目组成员必须要忍受深山密林的孤寂和后勤给养补给的困难。“喝一口凉水,啃几口干粮,或直接睡到山上,这是常态。”项目组成员戏言,项目组人人都有参加《荒野求生》的实力。
加之,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且活动极其隐蔽,如要追踪观察其习性,可谓难上加难。“能不能碰到野生个体有时候要靠运气和耐心。而且它是肉食目动物,有一定的攻击性,尤其在发情交配和产仔育幼季节更是如此。”省林业厅野保站相关负责人坦言。
张泽钧还记得,2008年3月,他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追踪两只野生大熊猫争夺“恋人”时,被一只体重超过100公斤的雄性野生大熊猫“驱赶”。
“这只大熊猫刚打败了情敌,很亢奋暴躁,攻击性很强。情急之下,我爬到一棵树上。它就在树下吼叫。”张泽钧说,或许是这只大熊猫最后认出他不是“情敌”,在树下徘徊一阵后离开了。“它走的时候,我一摸身上,都湿透了。”而这样的野外观察,是项目组每人必做的功课。
影响之深
重新定义 野化放归操作指南
目前,放归野外的雌性大熊猫“泸欣”已实现野外产仔,“张想”已彻底融入野化生活
这些成果,有哪些意义?在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次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就地保护的科学基础。特别是明确了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区域、流程等细节规范,为野化放归提供了操作指南。
位于雅安市石棉县的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唯一投入使用的野化放归基地,正是得益于项目组成果与理论的应用。
“两大关键数据表明,栗子坪有能力也应该容纳更多的野生个体。这里栖息地面积超过120平方公里,种群个体数量远远低于40只。”项目组相关专家表示,从整体上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处于两大山系的中间地带,加之与距离此地最近的凉山州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仅有一条拖乌山廊道相连,“如果廊道断了,很容易形成孤岛。放归能强化两地的种群交流。”
项目组的建议,很快被决策部门采纳。而科研成果的应用,还体现在具体的放归环节。
“比如在放归性别选择上,项目组的成果就很有借鉴作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如今,放归野外的大熊猫基本为雌性。这是因为与雄性相比,雌性个体可直接参与繁殖,对种群复壮的效果更为显著。此外,雄性大熊猫需要抢夺交配权,很容易和已有种群发生冲突,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更可能被当地种群所接受。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放归野外的雌性大熊猫“泸欣”已实现野外产仔。另一只放归雌性大熊猫“张想”,最近一次现身地是冶勒自然保护区。这表明,“张想”已彻底融入野化生活。“这些都印证了项目组的理论。”持续放归下,栗子坪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不断攀升。
“我们致力于大熊猫科研的终极目的,就是保护与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胡锦矗说,在圈养大熊猫繁育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当下,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大熊猫真正的家园,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张泽钧则表示,“应从食物、产仔洞穴、乔木层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项目组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可以主动采取一些人工干预措施,提高野生大熊猫幼仔存活率并进而增加大熊猫种群数量,从而促进大熊猫种群复壮。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阳)6月4日至5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牟晓非到佛坪调研脱贫攻坚工作。牟晓非先后来到长角坝镇教场坝村中药材...
佛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佛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