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沿黄路·新蜀道—西成客专特别报道 我的川陕记忆 市民讲述与川陕路的故事

三秦都市报 2017-09-27 04:27 大字

长途车司机向记者介绍曾经走川陕路的情况

本报记者马昭摄

林振生老人展示修建宝成等铁路后获得的纪念章

等待出发的长途客车本报记者马昭摄

连日来,三秦都市报·三秦网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联合推出的《沿黄路·新蜀道——西成客专特别报道》,激发了网友对西成客专的期盼,也勾起川陕两地人民对川陕通道的回忆。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的记者分别采访了客运司机、火车老司机、宝成铁路修路工人和曾在成都读书的西安大学生,听他们讲述在川陕路上的故事。

那些年开车翻秦岭 是件充满挑战的事

9月26日一大早,西安城南客运站开往四川方向的十多个班线的大巴,依次发车。几位有多年驾驶长途客车往来川陕两地的司机师傅们,正在做开车前最后的车辆检查,每道程序都认真仔细。

西安到成都3小时 以前不敢想

44岁的岳峰师傅,已经有17年的往来两地的驾车经验,26日他要执行的班线终点到四川巴中。开车走西汉高速,到汉中要近4小时,到巴中可能要到晚上了。

聊起即将开通的西成客专,岳峰说:3小时到成都,这以前想都不敢想,眼下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这是标志着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应给建设者点赞,给咱国家点赞。”

岳峰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20年前西汉高速和西康铁路还未建设开通,除了宝成铁路线外,北上走公路翻越林大沟深的秦岭出川到西安,多数司机只有两条路选择,210国道(西安至四川万州段)和108国道。自己曾经多年驾车走过这两条国道,两条公路部分路段海拔近2000米,成都至西安单趟行程近20个小时。

同时他还介绍,108国道经周至、佛坪、洋县、汉中、南郑、宁强入川,最早有些路段还是石子路,后来逐步改造成水泥路面。在崇山峻岭间只有双向两车道供行驶。

特别是从板房子到洋县这段路,更是考验驾车技术。而西万路由长安沿沣河上行,越秦岭经宁陕、石泉达汉中,然后入川,驾车行驶其中依然是一件不简单的事。

曾经雪中翻秦岭滞留多日

“以前开车行走在108国道,最让驾车者操心的是冬天,一旦落雪,道路结冰,路政和交管部门为安全考虑,时常实行道路封闭,就面临无路可走的境地。冬季行车到此,必须给轮胎绑防滑链,司机要自备大衣,一旦前方遭遇事故或封路,驾车者只能在冰天雪地中耐心等待,有时的等待可能是几天,吃喝都会成难题。”岳峰说。

他回忆,2004年冬季,一次驾车行驶到佛坪,前方一辆拉牲畜的大卡车因转弯处理不当造成侧翻,大量牲畜死亡不说,自己在那里一堵就是三天,在驾驶室内挨冻的日子至今难忘。

“冬天柴油车一旦熄火,柴油凝固,要想发动车辆,就必须钻入车下,用火烘烤油箱,冰天雪地里钻入车底做这些,出来时常常是泥水满身,有时感到人都快被冻硬了。”岳峰说。

与岳峰一起开高速省际班车的陈祖洪师傅,是地道的四川人。有15年开行班车经历的他补充说,其实在108国道川陕段上开车,夏季还要防暴雨和泥石流,一旦遇到大雨天有砂石滚过道路,常阻断通行,甚至可能危及行车安全。

行车时由于坡陡弯急,常使刹车毂发热,为保证刹车性能,必须经常给刹车毂上淋水降温,车上必须备水桶和水管,忘了这些在这段路上行车,可能会遇到的麻烦更多。岳峰说,马上西成客专开通,3小时就可实现西安到成都,让我们想都不敢想,有时间一定乘坐一次高铁,带家人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记者张彦刚

筑路工人

珍藏宝成铁路通车纪念章

今年90岁的老人林振生除了听力有所下降,身体还不错,他是60年前宝成铁路的修建者之一。

“那时机械化程度很低,钢轨、枕木用汽车运到工地后,都要用人力运上轨道。”林振生老人当年的技术专业是铺轨,他告诉记者,那时修铁路是大会战,没有假期,只知道往前修,很多本该机器做的活儿,都要由人来做。

不仅是肩挑背扛,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工人们住宿条件很差,条件好的才能住上泥糊的工棚,越往陕西和甘肃走,有时后勤不到位,只能露天住宿席地而睡。

1958年宝成铁路正式通车,所有建设者都发了一枚纪念章,这枚纪念章至今仍被老人视若珍宝,珍藏到现在。

大学生

宝成线穿梭四年 每次要十几个小时

2006年,考入西南交大的19岁西安小伙李成(化名),独自一人乘火车来到成都。“硬座,晃荡了快17个小时,我记得清楚得很。”虽然路途漫长,但他却并不觉得累,“车上都是大学生,大家有说有笑,时间过得很快。”

“一路上都在山里走的。”确实,宝成铁路从宝鸡出发先后跨越秦岭、巴山和剑门山,地势险峻,风景却很美。

大学四年,李成每年寒暑假,都是坐着火车硬座,在宝成铁路上往返。“有一年寒假没买到票,站了十几个小时,还是挺难熬的。”从那时起,他就期盼着可以乘坐高铁。

大学毕业后,李成选择留在成都发展。“虽然有点俗套,但成都真的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更深入了解成都后,他对这里的感情也更深了一分。李成说,他喜欢成都安逸的节奏,“这里的人不会被城市推着走,可以自如调节生活的步调,找到自己的节奏”。

即将在成都建立小家庭的他,对西成客专的开通怀抱极大的期盼。李成谋划着,待西成客专开通后,周末都可以回老家溜一圈,“早上在成都吃一碗素椒面,中午就能到西安吃羊肉泡馍啦。”

列车司机

安全驾驶200万公里

53岁的王平开了28年火车,已然是成都铁路局成都机务段的“铁杆老司机”。但经验的增加,并没有使他的工作时间减少——每次发车前,他都要花上一个半小时,仔细地做一遍发车前的检查,再通电试验一遍。至今,王平已经安全行驶200万公里,今年5月,他在穿山洞途中,凭着一如既往的警惕心与责任心,保住了5只山羊的生命,获得了“防止事故伤害先进”的荣誉。

2003年,王平开始在宝成铁路线上穿梭,见证了列车从100km/h提速至160km/h的蜕变。眼见着机车上的操作台从按键换成了电子元件,自己的驾驶座椅也变成了皮质,他不禁感慨,“变化真大,工作环境越来越舒适惬意了。”王平还记得,在28年前,他第一次驾驶火车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基本目标——不要出现安全事故,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受伤。28年后,这名老司机的目标变高了——安全行驶,不能让任何一只动物伤着。

穿梭山间 操作台一目了然

从成都北站到广元西站,322公里。这一段路程,王平已经往返了14年。作为宝成铁路线上的一名列车司机,他亲见了列车从韶山3B型电力机车,换至和谐系列电力机车。从以往的100km/h提速至160km/h,王平的单程行驶时间也从6小时缩短至5小时。

9月25日,成都铁路局成都机务段客机所,王平踏上一列和谐机车的驾驶室,坐下,拍了拍座椅,说道,“你看,现在座椅都是皮质的了。”不过,对于一名有着28年驾龄的火车老司机来说,他最在意的,还是驾驶过程中的操作便捷性。

眼前,8对信号灯闪烁着,他介绍道,“这就相当于马路上的红绿灯,不过火车上是红白黄绿四色,组合出不同信号,通过它,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前方道路。“还有,你看速度仪表也从指针变成了电子数字显示了!”

西南铁路是典型的山区铁路,运输干线较长,很多时候,机车乘务员没有更多的条件吃饭。一直以来,王平妻子何女士最担心的,就是王平的饮食问题。

每次在王平出门前,她都会拿出饭盒,装上满满的一盒饭菜。到饭点,王平掏出饭盒,用微波炉加热后用餐。如今,成都铁路局开始实行为值乘火车司机送餐到岗。从此以后,每到饭点,就会有站点工作人员,提着一个大箱子到火车边,端出一个个饭盒,送到每位乘务员和司机手中。王平说,这样热腾腾的餐食时间,是行车途中的温暖时刻。文/图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毛玉婷李智

新闻推荐

海拔最高车站“藏桥下” 是越行站,不会有乘客上下车,近日每天都有十几趟试验车通过

西成高铁是我国第一个穿越秦岭的高速铁路,穿越多个地形地貌,还有动物保护区,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华商报记者历时4天,行程1200多公里——揭秘西成高铁西成高铁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从鄠邑站...

佛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佛坪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