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筑城始末

大江晚报 2021-12-18 00:39 大字

无为筑城历史久远,其间几经兴废,至今依然有迹可循。千年岁月,定格于斑驳的古城墙上,默默地诉说着其辉煌的过往……

无为筑城始于何时

嘉庆版《无为州志》和1994版《无为县志》引《太平寰宇记》记载,谓:“无为军,本巢县之无为镇,即曹操征孙权,筑城于此,攻吴无功,因号为无为城,临濡须水上壖也,寻为无为监,为江淮之要津。”言其始于三国。但无为地方史书均认为,该“无为城”位于七宝山界,濡须坞附近,与今无为无城镇位置无涉。

据《无为州志》记载,自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设无为军以来,“创营壁垒,两淮用兵,乃筑垣墉”,应该是北宋初年已筑有城墙。而大学士徐阶在《修筑无为州城记》中说:“无为隶庐州。庐在曹魏、南(朝)宋,盖南北之界,而攻守者所必先也,想其时高城固门,百倍他郡。”“无为州故有城,周若干丈。其始不知所由筑,及元末而圮。”由此可见,在三国直至元,无为都应该是有城的,但因记录欠缺,无从考证。

关于无为宋城,还有一个崇宁年间在任的米芾的传说:一天,米芾与好友在西门城楼宴饮,看到城郊的“二茬稻”,老农称之为“稻孙”。米芾想起古人曾将此作为“祥瑞”记入史册,兴之所至,即在城楼题写“稻孙楼”,后人遂将西门称为“稻孙门”。

无为城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知州夏君祥根据上级的要求,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建造成城。夏君祥就是无为州人,元朝末年,因“材武信义”被乡人推为城主。至正己亥(1359),朱元璋率兵进至无为,夏君祥率众归附,被任命为知州。《无为州志》称其“在郡修城缮隍,调治兵食”。

当时无为城墙周围九里三十六步,高一丈二尺,址宽七尺,上广四尺。东引华林大河为濠,深一丈,宽五丈九尺。西南北深七尺,宽则一样。有六座城门:大东门曰楚泽,亦曰朝宗、朝阳,楼曰明远、宾旭;小东门曰东津,楼曰倚云;南门曰薰风,亦曰移风、得胜,楼曰九华;西门曰大安,楼曰稻孙;北门曰镇淮、迎恩,楼曰迎恩;东北门曰仓埠,楼曰庆丰。《无为州志》称其:“城垣壁立,岿然百雉之雄。华林大河,环绕如带,金城汤池,遂藉此乎?”

夏君祥之后,洪武十年(1377)又有知县乐瓒曾经甃治。此后,无为流传着一个传说:永乐二十二年(1424)无为士子邢宽中状元后,受到皇帝、皇后召见。召见过程中,邢宽忽生一念,欲一睹皇后芳容。这一“失仪”,当即受到皇帝的厉声呵斥。邢宽赶忙圆场,说是“仰慕皇宫梅花垛子墙,为万世基业”,皇帝转怒为喜,赏赐十万银两,嘱其回家再造一个。邢宽回家以后,就在无为城修筑了“梅花垛子墙”。传说固然是传说,但在现实中却也有迹可循。邢宽中状元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事情当然也发生在这一年。而这一年上任的知州王仕锡,任职期间,“其兴学劝农,修废举坠,有古循良风。凡公署、桥梁、庠舍、祠宇,无不创葺。”这一时间段修城墙也并非“空穴来风”。

此后,“正德庚午(1510)、甲戌(1514),凡两修筑,未几倾圮。”嘉靖辛亥(1551)、壬子(1552)间有倭警,时任御史、郡人少卿刘伦提出尽快筑城,但当年遭遇自然灾害,州人多有为难。其他一些官员如同知许用中、判官赵绅申、巡按御史陈子学等认为“无为去海远,倭寇不会到这里来”,筑城之事因此搁置。乙卯年(1555),“倭寇益肆,焚烧数郡县,劫守吏而取其藏。天子诏有司,各得为城自保。”但此时许用中已经离任,其他人又无力承担。直到丙辰年(1556),巡按御史吴百朋镇守江北,此时倭寇正在侵扰淮扬,直接威胁无为。吴百朋说“赶快筑城吧”,才开始兴役创建。而此时倭寇侵扰的消息不断传来,正好年成也还不错,于是他一方面向知州何宠提取结余的公款,作为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又向商民、乡民募款,大家都很支持,乐意捐资筑城。

筑城之初,适逢知州何宠到京城朝觐,吴御史遂委任本府通判冀元先期谋划。待到何知州回任,冀通判又与何知州共同谋划,协力共济。时人称:筑城之事,规划措置,以度地势,审编拨派,以佥民户,使业有定次而不哗,事有定绪而不紊者,冀公功也;而通融改派,以均民财,番修调度以宽民力,不损民居不废民业者,何公功也。还有严督责成,使吏无玩法,工靡惰志,亲简视以作民之气,厚赏劳以感人之心者,吴公功也。至于联族属以为倡,陈祸福以为劝,使人不疑不沮,勉而从事者,则是县丞谢宪与引礼舍人刘崒等人。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春告成。城址入土一尺二寸,外垒石三层,砖甃至顶。计高二丈二尺有余,周一千四百九十一丈三尺有奇,楼座六,窝铺十二,相距各若干步,遂为“城之定式”。此次筑城,费用为六千一百有奇,其中公费(官帑)三千五百八十有奇,民资两千五百七十有奇。九十日而城成,倭寇不敢进犯,由于筑城得到商民孙大贤、曹芳等人的捐助支持,所以筑城取得圆满成功,事情易成而民不劳怨。父老乡亲均“相与乐其生,而颂君之功”。

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州陈贤才又于南门外九华桥建立重关。崇正(祯)八年(1635),流寇沿掠庐属,众议加城,因并两堞为一,仍修砌马道为巡缉计。九年(1636),拆六门之石桥,于晏公庙前甃砌滚坝,障水防御,旋为水所溃。十年(1637),浚城河,深广数倍于昔。至此,无为城的总体格局得以确定。

清朝年间,无为城又有多次修葺,顺治六年(1649),西南城崩塌一百四十余丈,州守方安民修之。嗣后数十载,崩塌修葺无常。雍正九年(1731),州守张鏻大修,将全城并城楼,统统修缮一新。乾隆二十五年(1760),州守张侨捐修六门楼堞,嗣后州守张衍龄节次修葺,后复倾圮。嘉庆二年(1797),州守顾浩倡捐修缮,后人称之“屹然巩固”。

历经千年,无为的古城墙在无城通济桥边,仍然还有千米老城墙屹立在原址上,古老的护城河也保存得相当完整,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秦建平

新闻推荐

城固财政局不断提升政府采购服务水平

本报讯(通讯员韩维)城固县财政局创新工作方式,规范政府采购市场环境,提高采购单位业务素质,不断提升政府采购服务水平。...

城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城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