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家园守望者

汉中日报 2021-10-13 10:20 大字

李青石“陕西好人”、汉中市“最美乡贤”、城固县乡贤文化促进会会长唐楷鉴先生9月20日离世。唐楷鉴一生为农,却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工诗词、擅书联,为人忠厚,待人诚实,乐善好施,深得乡邻爱戴,其品之高,德之旺被人们誉为“田秀才”。今发文,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

唐楷鉴先生出生于传统的乡绅之家,初中毕业回到人民公社的田间地头。唐先生可贵之处是他从未向命运低头,用自己的努力拼搏证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唐楷鉴先生生活的原公是个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的古镇,明清之际这里产生了许多举人、进士、文人、墨客,是城固乃至汉中地区文风最盛之地。即便十年浩劫,也未能改变原公人崇文尚义、勤奋好学之风。虽然他的家庭经济已极度贫困,但耕读传家的古训依然铭记在他心底。在农田劳作的空隙,唐先生总是认真阅读一切能找到的书籍,从中吸收精神养料。所幸的是壮年的唐先生遇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虽没能改变农民身份,但农耕之余可以光明正大地读书吟诗、泼墨作画。唐先生大半生耕耘在美丽肥腴的庆山脚下、湑水河畔,走着古代乡贤耕读传家的老路,守望着农耕民族诗意的山水田园,同时也守望着中国文化诗意的精神家园。尽管只有初中文化的底子,但长期徜徉在书山墨海之中,他对诗词文赋、碑刻楹联,都有涉猎,尤其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非一般科班学生所能及,他是一位具有隐士气质的传统文人。

唐先生颇好古诗,深谙古诗写作之境界、意象、修辞、格律的特点,所作之诗,内容颇丰,写景、咏史、感物、抒怀、题赠、唱和,无所不包。如他的七律《登天台山二首(其一)》中的颔联、颈联是这样写的:“目尽层峦云树渺,身凭豪气步履轻。诗心一点尘氛静,画稿千张意兴浓”。这首诗摹景壮美、意象扩大,襟怀宽广、抒情豪迈、语义精准、韵律和谐、对仗较工,足以显示唐先生古诗写作功力。

唐先生好读书,勤思考,善于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汲取有益的养分,用以提高自己的创作。他的许多诗评、文评、书评欣赏视角独特、条分缕析、引经据典、见解深刻。唐先生在《聂绀弩诗艺赏析》一文中评价聂绀弩的诗歌创作时说:“复杂的人生经历,丰厚的社会阅历,铸就了他的深刻和睿智。诗人广读群籍,对传统文化颇有研究,著述宏富。他的学养,使他下笔独出机杼而游刃有余,不循什么诗法章法,直是大家风范。”其实这段话也是唐先生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他的《弘文阁诗话(四十二则)》每则从古代诗话中选取经典语句申发开来,阐释诗语,抒发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形式灵活,生动有趣。从《弘文阁诗文书画选》书稿中我们可看到唐先生阅读十分广博,思想非常活跃。他的文章散发着一种激情澎湃的青春气息。读他的文章,你可能难以置信这竟然是一位年逾古稀、躬耕田园的老人的作品。

楹联集文学修辞和书法艺术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普及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自楹联产生以来,既受到达官贵人、士绅豪族的青睐,也深受普通百姓、市井小民的喜爱。逢年过节,无论机关单位、还是寻常百姓,家家户户“总把新桃换旧符”,换副楹联或门联,祈求喜庆吉祥。唐先生对楹联文化的研究深入独到,并有丰富的楹联创作实践。他的《学习联律注重文体》《浅谈城固楹联文化背景及当今创作现状》《张骞杯获奖联刍议》等文章对楹联的文学特点、楹联的创作规律、城固楹联创作的历史与现状、楹联的赏析都有详细的论述,对普及楹联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对家乡,唐先生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身为县政协委员,唐先生多次向政府建言献策,对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文物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他对故乡的山水田园、历史人文、掌故传说烂熟于心,时常撰文向世人介绍他的家乡。读他《原杰村与原公村之历史背景》《斗山杂记》《庆山大观逍遥游》《说名胜游名泉》等文章,你也会对他长期生活的那片土地产生兴趣,期待体验一把静谧、恬然的诗意田园生活。

唐楷鉴先生是中国诗意乡村的辛勤耕耘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家园的忠实守望者。正是因为有唐先生这样一群默默耕读在中国乡村的传统儒者、隐士乡贤,我们古老中华文明的脉流才得以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城固五堵镇多举措开展“两学一开”大讨论大调研活动

本报讯(通讯员向少红)城固县五堵镇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学党史、学讲话、开新局”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为追赶超越凝心聚力。...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