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长 熠熠“银”生辉

汉中日报 2020-09-11 09:3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佩蓉 朱媛媛 文/图

?刘永峰在敲打银条。

如今,在汉中的不少地方,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谈婚论嫁之时,聘礼中要有几件银首饰,孩子满月的礼物银手镯和银项圈往往也是上佳的心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些银饰在商场里总能轻而易举地买到。但在一些乡镇,仍然留存有银匠这样的行当,手工的敲打在悠悠岁月中响彻百年,朴素的作品成为亲情的寄托和思念,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9月8日,记者来到城固县上元观镇,探寻这里的最后一位老银匠。该镇位于城固县西南21公里,古镇始于明代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行走在南街上,幽长的青石板路和斑驳的门板都在诉说着时间的记忆。在一间老旧的门面里,一位老人正在用羊角锤“叮叮当当”地敲打一块银锭。老人名叫刘永峰,今年70岁了,这个店面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我父亲17岁时去董家营学手艺,学成后回来就在这里开了这间店,我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学手艺,我们两代人都靠着这门手艺吃饭。”老人向记者讲述。

在古老的木质柜台里,透过已经蒙灰的玻璃还能看到老人引以为豪的作品。“这个蝴蝶耳环比较难做,镂空的图案对手工雕刻的技术要求很高,但下聘的时候这种耳环却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佛爷形状的银片是戴在小孩头上的,满月礼的时候孩子的外婆都要赠送的……”老人粗糙的手抚摸过一件件银器,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故事。在那个以银饰为聘、以银饰为礼的年代、不需要费劲吆喝,银匠的店铺里摆上几件精致商品足以招来生意。但是,随着二十世纪末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手工银饰和银匠渐渐湮没在岁月风尘里。“以前这古镇上四条街有五个银匠,生意都不错,现在愿意戴银饰的人也少了,生意渐渐衰落,坚持下来的只有我这一家了。”

70年的人生轨迹,他一生以制银为伴,时光就在敲敲打打中流走了,每位不同行业的手艺人,手上都留有各自的特点。他的虎口处的老茧,那是常年拿羊角锤敲打银块磨出的痕迹。手指上的几处烫疤则是用高温火焰熔银时留下的印记,匠心打磨,让这些古老的手工艺品熠熠生辉,“现在什么都是机械化制作,虽然快捷产量大,但是我总感觉那太生硬,我还是坚持手工制作,就拿银镯为例,从熔炼到造型,最后抛光,中间要经过七八道工序。一只银镯,我一锤一锤的敲打,从早到晚也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我倾注心血,时常有汗水融入银条之中。由于手工的不确定性大,每一只银镯其实都在细节上略有差别,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纯手工打造的银饰非常结实耐用,并且因为它抛光的时候是亚光,所以会越戴越漂亮。这是手工艺最珍贵的地方。”刘永峰说。

谈及为什么不把手艺传给儿女时,他略显遗憾地说:“年轻人没这个耐性,而且在外面打工每天能赚近百元,谁愿意天天坐在这敲敲打打的?传统样式老银器加工费时费力,又赚不到钱,已经没有多少人坚持做了。”

年逾古稀的刘永峰计划过几年就把店关了,安享晚年,“到时候这个镇上就没有老银匠喽。”他的声音穿过阁楼上的镂空雕花,穿过青石板间的青苔,穿过南门的门楼,飘出去好远好远……

新闻推荐

汉中上半年电诈案侦破率同比上升845%

本报讯(记者张大鹏通讯员何佳)日前,汉中市公安局上半年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成绩出炉。成绩单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