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 陕西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见闻录

陕西农村报 2019-06-26 12:42 大字

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办王庄社区的村民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智能分类回收箱。

本报 记者 赖雅芬 文/图

早在2017年12月,《陕西省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就已出台,方案规定,到2020年底,陕西省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部分农村,了解农村垃圾分类的情况。

1 垃圾主动捡 分类成习惯

6月17日,天刚蒙蒙亮,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的张启国披上外衣来到院子,依次打开靠墙的3个垃圾桶,先将蓝色垃圾桶里的纸箱、矿泉水瓶倒进蛇皮袋子扎好,接着又将红色垃圾桶里废弃的电池装在一个小袋子里,最后再从黑色垃圾桶里拎出厨余垃圾,装在一个厚实的塑料袋里。

收拾停当后,张启国回屋对妻子叮嘱道:“蛇皮袋子里是可回收垃圾,小袋子里是有害垃圾,塑料袋里是不可回收垃圾。一会等村里的广播通知后,你赶紧拿到兑换点去,可别弄错了!”

“知道了,你赶紧忙去吧!”妻子笑着对张启国说。

自从村上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张启国变成了一个细心人。尽管妻子和他一样,对于垃圾该往哪个颜色的垃圾箱里扔,早已烂熟于心。但是,张启国还是放心不下,每次都对妻子千叮咛万嘱咐,生怕给弄错了。

平时,张启国除了把自家产生的垃圾入桶外,见到路上的塑料瓶、纸箱子,他也会主动捡起,带回家扔进可回收垃圾桶中。等到每月的集中兑换日,还能为家里兑换一些日常用品。

随着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如今在赵家岸村,像张启国这样主动将垃圾进行分类的人越来越多,村内很难见到乱扔垃圾的现象。

和陕北延安的赵家岸村一样,在陕南汉中的小营村,村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也在增强。小营村位于城固县柳林镇,漫步村内,标识明显的垃圾分类回收站随处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已经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以前从没听说过垃圾还要分类,都是随手一扔。后来村上给每家每户配备了分类垃圾桶,现在大家扔垃圾前都会自觉进行分类。”提起垃圾分类,小营村70多岁的李大妈颇有感触。

从革命圣地延安到秀美的汉中,一股“垃圾分类热潮”正在三秦大地掀起,“主动捡拾、习惯分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

2 垃圾进“银行” 积分换礼品

6月18日上午,西安市长安区翁家寨村村委会门口,一个绿色垃圾回收箱引人注目。村民翁春娥说:“这个箱子就是我们村的‘垃圾银行’。以前家里的垃圾,只要扔出自家门口就行。现在不一样了,垃圾可以变废为宝。”

原来,翁家寨村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也是“垃圾银行”的账户。比如谁家有过期药品,可以直接打包并贴上二维码后再扔进垃圾回收箱,随后就有专人通过扫码,把积分存在村民自己的“垃圾银行”账户里。

翁春娥所说的“宝”,其实是利用积分兑换的各种生活用品。最近,她用积分在村里的超市兑换了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

“用这样的方式鼓励村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不仅可以获得商品贴补家用,厨余垃圾还可以通过村里的处理站,转化成肥料。这种方式既环保又节约生活成本,村民们都很支持。”长安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说,自从2017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试点工作以来,区上为58个试点村配置智能回收箱、绿色便民公益收购服务站、智能高效防臭堆肥房等设施,形成新型“垃圾银行”再生利用网络,逐步建成“互联网+垃圾分类减量网+再生资源利用网+新网工程”的“四网融合”新模式。

同样是积分兑换,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仓房村依托“爱心超市”设立积分站的同时,实行两种回收办法:积分站管理人员每周五集中回收垃圾、兑换商品。另外,该村村委会还组织护河员、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当起“垃圾回收员”,划分责任片区,上门收取村民存放的垃圾,并逐一清点数量。收回的可回收垃圾由村委会统一出售,费用用于“爱心超市”运转;不可回收垃圾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

3 从源头抓起 杜绝“一锅烩”

屈锦利是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办事处西车村的一名保洁员。除了打扫日常卫生外,她还负责维护村上的智能垃圾分类箱。

“刚开始不会用,觉得麻烦。慢慢习惯之后,我喜欢上了这种扔垃圾的方式,感觉挺时尚的!”屈锦利告诉记者,学会使用智能垃圾分类箱后,她逢人便推广,现在村上大部分人都喜欢上了智能垃圾分类箱。

“第三方运营机构每周都来清运一次垃圾,并将这些垃圾分门别类打包好,送到企业进行回收再利用。”屈锦利说,对于日常无法回收的垃圾,村民们可以放在门口的垃圾桶里,每天有保洁员专门负责清理。

“作为试点村,2018年,西车村引进智能垃圾分类箱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村民们积极性很高,也比较配合。”狄寨街道办事处环卫科科长雷力说,今年街道办事处与西安御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金星、杜陵、小康等9个村集中建设一座日光堆肥房,用于收集、处理村民的厨余垃圾。

“预计1个月后,堆肥房就能建好,两个月后就能见到成效。”西安御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应元说。

西车村的智能垃圾分类箱和日光堆肥房,只是灞桥区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初步探索。精准分类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来了:回收的垃圾如何处理?会不会在清运过程中又混到一起?

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灞桥区在2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专门建立城市管理智慧中心,内设智慧环卫云平台,绑定8辆环卫车辆和智能分类回收箱,实现实时监测、数据共享、管理过程全程监管,确保在源头上将垃圾分好类,不在清运环节“一锅烩”。

手记

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

■赖雅芬

对于垃圾分类,记者在采访时深有感触:无论是宝塔区的张启国,还是灞桥区的屈锦利,都把这件“小事”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大事”,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地践行着。就像屈锦利所说,时尚地扔垃圾已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垃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也是让人非常头疼的东西。怎样才能对垃圾进行合理化处理?那就是垃圾分类。“分类产生价值,垃圾变成资源”。垃圾分类既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利用,又可以减少污染,消除“垃圾围城”的困境。

其实,垃圾分类本是举手之劳,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垃圾分类的推广却步履维艰。之所以推广难,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没有养成分类习惯。

习惯决定效果。如果每个人能像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变“随手扔”为“随手分”,养成垃圾分类的文明习惯,那么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必然会越擦越亮。

新闻推荐

他用行动书写孝心 城固县五堵镇青年庞永祥敬老孝亲的故事

本报通讯员向少红百善孝为先,孝乃人之本,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家有老当尽孝。城固县五堵镇有一位农村青年用自己...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