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只为硕果盈枝 ——追记果树种植专家朱平风
本报记者 马黎 见习记者 甘泉
6月6日,杨凌,朱平风躺在病床上,叮嘱子女,自己“走”后,要简化程序,不举行仪式、不通知瀛湖镇的村民、不占用墓地,将骨灰运回瀛湖镇,埋葬在大树下。当天晚上,77岁的朱平风“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然。
“再多干几年”的愿望没有实现,这是朱平风最大的遗憾。
朱平风不知道的是,在她“走”的当天,经过专家组现场评审,“瀛湖枇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申请获得了通过。为了培育和推广“瀛湖枇杷”,朱平风付出了太多太多。
“能把亚热带水果向北推移一个纬度进行栽植就难能可贵了,而朱平风却将亚热带水果向北推移了三四个纬度进行栽植。”一位专家说。
“朱平风打破了一些专家‘陕西不能种南方林果\’的论断。现在,安康市场上卖的本地产枇杷、柠檬、杨梅、火龙果等,基本上都是她引进、培育的。”安康市汉滨区林业局的工作人员说。
“是朱老师15年的坚守和劳作,让我们过上了富裕生活。”得知朱平风去世的消息,汉滨区瀛湖镇许多村民潸然泪下。
在安康市,许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表达对朱平风的感激和怀念。
6月30日,安康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入挖掘朱平风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
用真诚感动群众
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安享晚年,但对朱平风来讲,却意味着新事业与新追求的开始。
退休前,朱平风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林研究室副研究员。2002年退休后,她只身一人来到瀛湖镇洞桥村,在一片荒山上开始了将亚热带水果北移栽植的试验,这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2017年8月,她因病不得不离开安康。
朱平风选择瀛湖镇,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她在安康从事社教工作时,发现安康的气候很适宜发展果业,尤其是瀛湖镇。然而当时,她的这一观点却被许多研究者否定。
几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一些老百姓还处于贫穷与闭塞之中。因此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这里的老百姓走上富裕路。
朱平风刚来时,许多村民都觉得她是一个怪人。她整天在荒地里忙活,还准备在那里盖房子。
“她每天都要忙十几个小时,节假日也不例外。”“那时,我们不知道她想干什么。”洞桥村一些村民说。
一年后,荒地经过平整成为试验田,房子也盖起来了,朱平风开始在地里栽植果树苗。她种的有枇杷、有杨梅,还有一些村民不认识的树苗。每天清晨,朱平风早早就起床,在试验田里浇水、剪枝、观测、记录,一直工作到很晚。
随着树苗一天天长高,朱平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她开始动员村民种植枇杷树和杨梅树。她自己掏钱从南方买回树苗提供给村民,可村民不为所动。他们不相信这个老太太和那些大家从没见过的树苗,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变化。
为推广种植,朱平风开始送树苗上门。她每天一大早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挨家挨户敲门送树苗。她购买一株树苗花费16元,但只收村民1元。“我想完全免费,但怕村民把树苗当柴火一样烧了。我收1元钱,村民就知道这些树苗是自己买的,也就不会糟蹋了。”朱平风对洞桥村的村干部说。
在朱平风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有一些村民开始栽植她送去的树苗。但也有一些人口头上答应了,实际上却没有栽植。等朱平风过了几天再去看时,发现树苗还堆放在地上,已经枯死了。
洞桥村村民杨汉喜说:“那时,朱老师经常来动员我,告诉我‘物以稀为贵\’,劝我种枇杷和杨梅,并送给我100棵杨梅树苗、100棵枇杷树苗。但我没种过这东西,心里实在没底。”后来,朱平风的真诚感动了他,他便把枇杷树苗和杨梅树苗都种在了地里。
当时,杨汉喜还欠着10多万元的债。“苦熬了几年后,树挂果了,我的好日子来了。”现在,靠着种植杨梅和枇杷,杨汉喜不仅还清了债,还盖起了小洋楼,家里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起初,许多村民抱着“反正不花钱”“试试看”的心态栽种了杨梅树和枇杷树。几年后,村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种的都是“宝贝”,杨梅每公斤能卖到30元,经济效益比本地水果高10倍,城里人还特地上门来买杨梅。
一贫如洗的“财神”
种植亚热带水果让村民尝到了甜头,这个名叫朱平风的老太太成了他们心中的“财神”。现在,瀛湖镇的村民大都栽种枇杷树、杨梅树。
然而,这位“财神”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了推广种植亚热带水果,朱平风在耗费大量精力的同时,耗尽了自己毕生的积蓄。
朱平风是一个朴素的人。一件白底蓝花的衬衣,一双黑布鞋,一张沧桑的脸,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是她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朱老师的衣服总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汉滨区林业局干部韩启成说。“有的人不认识她,会把她当成乞丐。”湖心村村委会主任罗上强说。
朱平风是一个节俭的人。为了省钱,她自己挖石块、送树苗、修道路。洞桥村村民罗枫说,有一次他和朱平风到厦门引进种苗,去的时候坐火车,朱平风坚决不买卧铺票,嫌贵。回来的时候,朱平风连火车也不坐了,直接就坐在送种苗的大货车上,3天3夜才回到瀛湖镇。“卖种苗的人看她年纪大了,要给她买飞机票,她坚决不要,说要守着种苗才放心。”
朱平风是一个大方的人。有人给朱平风算过一笔账,她仅买树苗就花费了八万多元。她牵头组建瀛湖果业专业合作社时,每户村民以100元入股,有几户村民没钱,朱平风就拿自己的钱替他们垫上。
2010年春节过后,城固县9名农民找到朱平风,要买杨梅树。朱平风说:“我的杨梅树不卖,只送。”她送给这些农民67棵大杨梅树、100棵小杨梅树。当村民们租车把杨梅树运往城固县时,朱平风又替他们支付了5000元的运费。她说:“我把这些杨梅树看成自己的女儿,把运费当成嫁妆。”临走前,9名农民向朱平风深深鞠躬,感谢她的无私帮助。
把“论文”写在山上
“我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怕吃苦,二是更不怕吃亏。”朱平风这样评价自己。
“让农民富起来,这个担子很重,我要担到底。”朱平风这样确定目标。
对待村民,朱平风非常热情。每当有村民上门咨询,朱平风不论多忙,都会热情接待,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的问题。有一天,她接待了100多名村民,解决他们遇到的技术难题,帮他们拿主意、搞规划。之后,她还到外地给他们调运种苗。
“有时候,我们去找她时,她正在做饭。等我们咨询完了,她才发现锅里的饭早被烧焦了。”罗枫说。
对待一些来看望她的领导干部,朱平风却显得“不近人情”。“人家送的钱和东西,朱平风一律不要。她还经常说,要把关注点放在农民身上。”当地一名干部说。
有人劝朱平风,要多写论文,多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对此,朱平风回答:“人生只有一次,我要把‘论文\’写在山上。”朱平风在瀛湖镇生活的15年里,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突破,但除了在别人的主动帮助申请下获得过两次省级科技奖励外,她坚持“此生再不报奖”。
在村民心中,朱平风是他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引路者。
当朱平风病重,不得不离开瀛湖镇时,一些村民把自己收获的水果送给她。“漫山遍野栽满果树,枝头上挂满又大又甜的果子,这些,才是我生命中真正需要的。”朱平风说。
盛夏时节,瀛湖镇青山如黛,硕果盈枝。杨汉喜盯着刚采摘回来的几篮子杨梅,目光里满是失落与伤痛,讷讷地说:“本来想好的,今年要把最好的果子给朱老师送去……”
新闻推荐
何继芹盛夏的城固,一股“乡贤文化”新风扑面而来,1605名乡贤们活跃在全县272个村(社区),担当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调解员、乡...
城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城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