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永不驻足的科研匠人 ——访国家IMT-2020 5G推进组成员、北京邮电大学汉中籍教授张平
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为IMT-2020推进组专家张平(左)颁发聘书。(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崔慧芬
有一个地道的汉中人,他醉心高校教育事业,收获桃李满园;投身科研工作,为我国通信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年近花甲,依然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他就是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科技部863主题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总体专家张平教授。8月9日,受访的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求知、教学、科研故事。
幼时便感受到求知的不易
1959年,张平出生于城固县的一个教育世家,父亲做过城固县中学校长,后出任陕西理工学院教务处处长,母亲是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的水利工程师。提到父母,张平认为是他们影响了自己的一生。1949年汉中解放后,已在西安工作的父母毅然回到家乡。“父亲用他一生的经历培养了我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他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
张平说,自记事起,父亲就告诫他要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他对家中的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孩子还在撒娇玩耍的时候,他已经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旧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了。书中的世界让他感到趣味盎然,玄妙无穷。
然而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书籍是非常难得的物品。1966年,刚入小学的张平没有课本,母亲在外借到一本旧数学课本,连着几个晚上趴在烛光下,把书整整齐齐地抄了一遍。在那摇曳的烛光中,他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求知的不易。正是童年的这些往事,激励着他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向着科学高峰奋勇攀登。
受父母影响延续三尺讲台梦
1990年,张平取得了北京邮电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当时有很多选择机会,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留校任教。“我对校园有非同寻常的感情,一方面我幼时的时光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另一方面父母都曾在高校任职,受他们影响,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崇高、神圣的职业,能将学到的知识传给更多的人,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他说。
在高校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往往是最辛苦、最平凡的,也是大学教育最根本、最本质的环节。他认为,基础课的好坏,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术成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才能无怨无悔地在筒子楼里,一页一页写出专业基础课的讲稿。他的学生说,平时,他似乎不太注意修饰,但在三尺讲台上,他总是西服革履,如同领奖一般庄严。
除了授课之外,他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1986年读博期间,他的博士生导师要求他在每一个严肃的问题面前都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把导师对他的教诲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他选学生的标准首先是人品好,踏实肯干,其次才是聪明。因为他深信研究工作想要深入推进,不是凭聪明而是靠意志。他要求学生在做事之前先要弄清事物的来源,不能囫囵吞枣。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意,他都给予积极的鼓励。他与人为善,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
几十年来,他培养了大批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多次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面对荣誉,他却笑称,“教师的天职不就是教学吗?”
从饱读诗书的学子变身科研匠人
1994年,我国决心在通信领域加大投资,并要求制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DMA移动通信标准,甚至研制出相应的技术和产品。张平和其他青年科学家一起,充满激情地加入了国家CDMA第二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工作。自此,他从一个饱读诗书的学子变成了科学家。
在当时移动通信领域国外某些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下,在百年电信发展史上,中国人首次提出了第一个国际标准,由被动跟跑变为另辟蹊径,短时间内与国际同行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这其中,张平教授和他的团队顶着压力,开展技术攻关,过程极其艰辛。
他仿佛变成了一个陀螺,整天不知疲累的高速旋转。每星期按7天工作制上班,节假日总能在实验室看到他的身影。一套套方案出来了,又失败了。一次次的实验接近真理,又一次次远离真理。行驶在茫茫的科学海洋里,那种随时可能被大海吞食的恐惧、焦急的期盼、不知驶向何方的彷徨……他都一一品尝了。
那时候的条件比较艰苦,一台286计算机10个人共用,为了不互相影响,就把硬盘分割成10份,每人只有很可怜的一点硬盘空间。“就是在此条件下锻炼了我们对资源的珍惜。”天性乐观的他笑着说。
他常说,科研人员对于科技研究一定要喜欢且专注,要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这样,对科研目的的追求,才会有“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结果。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领导的课题组改变了我国“1G空白、2G跟随”的被动局面,在“3G突破、4G并行、5G主导”的浪潮中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他根据4G愿景,率先提出我国4GTDD的技术框架,2006年首次研制出100Mbps的4GTDD试验系统。其成果广泛应用于企业的产品研发中,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09年完成了500倍于3G的4GTDD千兆试验系统,容量逼近多天线香农界,也为4G网络增添了认知功能,该成果已应用在中国移动4G组网中。此外,张平教授在业界首次解决了TDD和FDD间的切换测试难题,其独创的TDD综测系统,使我国TDD产业界摆脱了无表可用的窘境。
几十年来,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2017年,由于他在科研中取得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实现了国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战略目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奖励。
“4G商用之后,5G还会远吗?” “4G商用之后,5G还会远吗?”当被记者问及时下最热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进展时,张平教授幽默地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占得先机意味着提前吹响胜利的号角。他的课题组早在2013年就已凭借前瞻性的“信息密度非均匀下的异构无线组网新技术”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我国最早涉及5G前沿领域的国家级奖项。而由他的课题组牵头的国家863设立的2个项目就与此相关,目前已经达到传输速率超过每秒12Gbpsbit的5G初始速率。
通过经常性、多层次的国际间学术交流,他也充分吸收了当今国际的最新研究成果,准确地把握着移动通信领域的脉搏,带领着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不断地迈向新的高峰。
如今,他的团队以网络交换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邮电大学无线新技术研究所(WTI)等为依托,积极开展面向5G的移动通信技术研究,推动我国5G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促使我国成为5G国际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的主导力量之一。
目前,作为我国IMT-20205G专家组成员,为满足国家新的战略需求,他和团队在5G的接入异构无缝、网络虚拟可变、服务智能多样、应用泛在化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他们已在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在商业化的一致性测试仪器研制方面作出全球领先性成果,射频、协议、无线资源等已在上百家单位使用,为我国产业链在物联网全球领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移动通信目前已经进入第五代,后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人工智能在移动通信的引领和应用。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生性淡泊、不尚名利的张平教授没有因为已经获得的成就和荣誉而驻足,他抱持着一种平常心态,把每一次成功都当做加油站,视为新起点,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更新、更复杂的技术领域。
新闻推荐
邬正鹏夏日炎炎,想寻个清凉处。于是从城固县城驱车向北沿城石路穿过桔园镇再往北行7公里,便有一形似太极的溪流出现在眼前,那是氵胥水河漂流的所在地。绿莹莹的河水让我抑制不住要跳下亲近一下,然而...
城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城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