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跨国公司在中国:“黄金时代”正渐行渐远

环球财经 2013-04-23 08:47 大字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近日发布报告称,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和本土品牌崛起,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渐行渐远。

罗兰贝格调查显示,在华外企有63%仍将中国视为主要投资地,多数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然而,在逐渐转向成熟的中国市场,跨国企业维持运营所面临的各种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同时,本土品牌日益崛起,往往比跨国公司更能适应复杂而变化多端的中国市场,从而挤占市场。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速逐步放缓,市场监管逐渐规范。这些都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下一步发展产生些许不确定因素。

劳动力价格优势逐渐消失

廉价劳动力曾经是中国市场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一大优势。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某种程度上支撑起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尝到 “甜头",吸引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国内地转移,本土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逐渐兴起,逐渐增大的用工需求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开始显现出来。中国开始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并迟迟没有好转,随之而来的则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工人的薪酬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2005年到2010年,增幅高达每年19%。中国政府近期更是定下了到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的目标。

劳动力价格上涨给原本在中国占据成本优势的跨国公司带来挑战,很多跨国公司不得不采取大幅裁员,转移生产工厂等策略以应对中国市场的新变化。

“用工荒"出现后,不少跨国公司把订单转投向其他劳动力比中国低廉的东南亚、南亚国家,甚至中国企业也加大了进军东南亚的力度。

2012年7月,阿迪达斯中国公司决定于2012年底前关闭其在华的最后一家直属工厂——位于苏州工业园的全资子公司。而早在2009年3月,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耐克,就已经关闭了在中国的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太仓工厂。据记者了解,目前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用工成本只有中国的1/3左右。

本土品牌抢回市场份额

除用工成本上涨外,随着近年来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跨国公司在华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宝洁公司2012—2013财年第一财季报告显示,宝洁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07.4亿美元,同比下降3.7%。其中,美容化妆品业务领跌,净销售额为49.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53.15亿美元大幅减少了3.75亿美元;而洗漱类和健康护理类产品的净销售额也分别下滑了7.4%和3.5%。

尼尔森发布的一组化妆品市场份额数据也透露出外资品牌份额缩水的态势。数据显示,在2009年5月份,跨国化妆品公司品牌(不包括大宝)的市场占有率为57.9%,而到了2012年5月份,市场占有率已跌到了44.5%。

“白金时代"跨国公司须与时俱进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中国市场监管逐渐规范令不少在华发展步伐已经放缓的跨国企业的前景更加暗淡。

面对中国市场的新变化,跨国公司所能做的仅仅是裁员或离开中国市场吗?罗兰贝格在报告中指出,跨国公司在考虑应对这些新挑战的时候,应重点思考如何开源节流,同时建议跨国企业在中国实行双轨战略,即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中国分公司或代理机构中采取不同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架构、品牌战略等,使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更加本地化,提升本地竞争力。

“如果说黄金时代过去了,那么现在应该是白金时代来了。 "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关志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是不一样的发展时期,跨国公司需要跟中国一样与时俱进,所有公司都应随着市场的变化去发展。 “现在市场需要更多的创新产品,有能力的企业就更有优势。我已经观察到,现在所有的企业都开始推动更加创新、更符合社会需求、更节能减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因为他们不这样做可能就没有未来了,即将被淘汰。 "

关志华告诉本报记者,巴斯夫为应对市场变化,已于2012年在上海成立了创新园区。

巴斯夫是中国化工领域最大的外国投资商之一,总部位于德国,2012年底在上海建成的亚太创新园是巴斯夫在德国以外的最大研发基地,巴斯夫希望以其在塑料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解决方案,参与到中国塑料行业的创新中来。

新闻推荐

高档化妆品牌国内首次发声集体公布全正品渠道

副标题#e#从上周末开始,一些妆品品牌特别是高档妆品品牌包括兰蔻、阿玛尼美妆、植村秀、HR赫莲娜,纷纷通过会员短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途径,告知消费者,购买品牌妆品的正规渠道。化妆品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