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跨国化妆品公司应遵守中国法规

千龙网 2013-05-24 08:38 大字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公众对自身美丽日益重视,作为健康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妆品,已逐渐从奢侈品走向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需求拉动和经济增长推动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的化妆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化妆品产业快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起来,化妆品产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数量扩张向 “从有到好"的素质提高的转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符合化妆品生产许可条件的生产企业 3100多家,化妆品品种已达25000多种,销售额超过1600多亿元。

随着化妆品消费的快速增长,消费者对化妆品品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且随着使用者大幅度的增加,安全性问题也逐渐突凸出来。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利益,1989年卫生部制定了《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对化妆品实施卫生监督管理。在这个《条例》里,首次对我国的化妆品进行了定义,并将化妆品划分为普通化妆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包括育发、祛斑、烫发、染发、除臭、健美、美乳、防晒、脱毛等9大类具有特殊用途功效的化妆品)二大类别,并实施不同的管理。这个分类与一些国家的分类是不相同的,例如,美国将广义上的化妆品分为化妆品、OTC药品或新药;欧盟分为化妆品和药品;日本分为化妆品和医药部外品。具体来看,在美国,防晒类、美白祛斑、育发、健美、抗粉刺、去头屑类化妆品都是OTC药品;在日本,防晒类、美白祛斑、烫发、染发、育发、抗粉刺、去头屑类化妆品都是医药部外品,即所说的薬妆;在欧盟,育发和抗粉刺类化妆品是药品。

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在制定过程中参照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规,但也有显著不同之处:欧盟、美国、日本的化妆品中包含了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产品,而中国的化妆品中一般是不包括这个方面的。实质上,欧盟、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风险性较高的化妆品产品基本趋向药品管理,在各国的具体划分也不尽相同,有医药部外品、特殊用途化妆品(可统称为类药化妆品)、OTC药品(非处方药)或药品进行管理。也就是说,中国法规及标准定义下的化妆品风险要低于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所定义的化妆品,或者说: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所定义的按药品管理的“化妆品"并不是中国法规规定的化妆品,实质上更接近或者就是中国法规规定的药品。再有,既然我国法规及监管部门的规定中没有“药妆"这一分类,当然也就不得进行“药妆"的声称。

由于我国化妆品定义、分类与国外的差别,使得消费者对许多进口的化妆品的身份和声称产生困惑,而同时许多国外化妆品企业也利用这点混淆视听,将自己产品的质量、标识、宣称等向治疗和药品靠拢,进行“药妆"的宣称,误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例1,按照日本法规其医药部外品的产品包装上要标注薬妆,而这一日本汉字中国人是能认得的,因此厂家在进口中国的产品的外包装上加贴中文标签时特意留下薬妆两字突出显示,向消费者传递其产品的药品特性。

例2,.欧洲企业是作为国际药妆的鼻祖而闻名,不乏薇姿、碧欧泉、理肤泉和雅漾等知名品牌,如国际知名公司欧莱雅旗下的著名的欧洲药房护肤品销售的第一品牌薇姿,同时,作为国内第一个只在药房销售的化妆品品牌,被国内同行推为“中国药妆启蒙大师",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如薇姿那样在药店销售就是药妆了。薇姿作为具有七十年研究皮肤科学经验的欧洲药房第一护肤品牌,一直选择并坚持“全世界只在药房销售"的市场策略,这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了。

例3,由于美国的化妆品企业在生产其作为OTC药品管理的防晒、祛斑等产品时要严格按照药品规范进行生产,而众所周知美国FDA对制药行业实施了全球最严格的制药GMP生产标准,因此,美国化妆品企业在中国往往宣称其产品是按照美国药品GMP标准生产的,以示消费者其产品质量与药品相同,能够得到最大保障。

综上所述,一些化妆品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化妆品监管法规与国外的差异钻空子,造成了消费者对化妆品与药品区别的困惑,并以此图利,这些公司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们认为,任何外国化妆品企业都不应以本国法规和标准作为其在中国家生产和销售的依据,而是应该尊重中国的法规与技术标准,以中国的法规和标准作为依据。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在化妆品的监督管理上也势必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修订或制定化妆品监督管理的法规和管理体制,完善对化妆品的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化妆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推荐

化妆品销售遇冷

夏秋换季,消费者在护肤产品上的更换,给化妆品市场带来新一轮商机,各大专柜、日化超市纷纷开始促销打折。商报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的化妆品换季市场并不乐观。“本想抓住十月份冲一下销量,但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