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代理国外品牌面临潜在危机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的韩国著名化妆品品牌婵真单方与合作10年之久的中国总代理强行解约的事件,在短短的时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也给同样以代理国外品牌生存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此类事件会否只是一个开始;一旦有品牌开启了这个先河,会否引起其他品牌的争相跟随;而且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会否给双方造成不可挽回的市场阴影?
记者针对此次“解约事件"分析了一些在中国拥有总代理权的国际品牌商的经营模式,也找出了中国企业潜在的一些经营风险和市场危机。
首先,国内很多企业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时尚领域被欧美和日韩占领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一些中高端消费者也基本只认国外品牌,这就导致很多国有品牌不具备竞争力,于是,中国企业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只能代理国外的品牌。而对于国外品牌来说,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非常需要一个引路人来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
而为了保证双方的权益,很多品牌商在合作的初期都会把各种优惠政策、配送政策、补充政策等体现在合同上。可是通过此次的解约事件,我们看到,一旦品牌方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完全可以不顾合同的约束力,单方强制撕毁合同。这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一个潜在危机:怎样在合同的基础上,利用更多合理的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很多品牌总代理都清楚在代理中最辛苦的事情就是发展全国的经销网点。除了要有详细的翻译资料、产品策划、招商大会,还要保证销售的扶持和人员的培训等等。毕竟中国是一个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大蛋糕,不管在哪一个行业,都有各路的品牌商在竞争,要说服一个地区总代理全心全意投入一款完全陌生的产品,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但是一旦品牌商在利益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釜底抽薪",直接取缔总代理商的环节,而直接与分销商进行联系,完全由自建的分公司来操控市场,那么,总代理商耗费几年时间辛苦建立的销售网络就为代理商做了完美的“嫁衣"。怎样保障自己的心血汗水不白白浪费,怎样守护自己的市场,怎样不为他人做“嫁衣",这就是中国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团结协作才能真正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解约事件"的确是个例,大多数中国企业和国际品牌的合作都是诚信而愉快的。而通过“GOOGLE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国外品牌真的“卸磨杀驴",前景也不是那么乐观。为此,本报记者希望,品牌商和代理方都能够以诚信为本,共同推动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
新闻推荐
香奈儿以19.6%的关注度位居香水类化妆品品牌关注度榜首。其次是迪奥和兰蔻,关注度分别为和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