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中国化妆品企业竞争格局
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丘吉尔曾经这样说。
回望过去20年,中国化妆品产业年产值从1990年的二三十亿元,跃增至2011年的2000亿元。其间,几多群雄逐鹿,几多金戈铁马,一如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外资品牌虎奔而来,民族品牌奋起抗争。欧美、日韩、中国化妆品企业在中国市场此消彼长,势成三分。
那是最好的时期,“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最坏的时期,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有记载的文字中,穿行于那段并不遥远的过往,人们会发现,除了产品品质的竞争外,政策影响、渠道变革、品牌传播、企业并购等种种因素,也会主宰一个企业或品牌的兴衰。
如今,品类纷繁,渠道多元,市场更加开放,中国化妆品市场竞争已经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中国市场,欧美、日韩、中国化妆品企业和品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竞争格局?遥问未来,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究竟会是谁的“天下"?谁又会被边缘化?
1990年——2000年 峥嵘&交锋
如果要为中国化妆品产业发展历程书写“编年史",从1990年开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中国化妆品产业真正的发展、繁荣和竞争,正是从这个时候拉开大幕。彼时,国门大开,合资盛行,市场初兴。
此后的1992年,注定载入史册。邓小平南巡,群情振奋。葛文耀回归,执掌家化。人们高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此时,中国化妆品产业则悄然发生变化,市场格局被吕实璟形容为“三国"(广东、上海、京津)、“四方"(外资、合资、国有、民办)。
欧美:牛刀小试
1988年8月落子广州后,宝洁将以技术换市场的“拉郎配"——合资经营,搞得有声有色。坚持产品创新,到小区楼道大量派送试用装,以及员工骑车送货上门、大力度广告投放等等,宝洁干的都是令许多国人瞪大了眼睛的事情,给传统的中国商业带来一股新风。也因此,宝洁业绩一路扶摇直上,在上世纪90年代一直风头无两。1996年宝洁销售额高达37亿元。
在洗发水领域,宝洁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占据绝对优势。而重庆奥妮掌门人黄家齐只能在“广告十年不下中央电视台"的雄心中叫板宝洁。力士、诗芬则紧跟宝洁、奥妮之后,位列三四。彼时,宝洁可能还没料到,后来一度令其“头疼"并改变中国市场战术的舒蕾洗发水才刚刚诞生。那一年是1996年。而1997年宝洁销售额蹿升至80亿元。其护肤品玉兰油以及洗发水飘柔等品牌产品在市场上长驱直入。
还有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风头正劲的欧美品牌就是联合利华旗下的旁氏,在全国50家大中型商场化妆品零售排行榜中,旁氏紧随玉兰油,位居第二。1996年,旁氏回款4.2亿元,位列护肤品排名前10位。
全球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此时也在觊觎中国化妆品市场。当盖保罗打定主意后,带着“金字塔"梦想,于1997年携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等品牌,跨过香港香江,奔赴中国大陆,目标直取大型商场和正在挟风带电迅猛扩张的超级市场。事实证明,他对中国的渠道状况已经了如指掌。
同属欧洲系的德国品牌妮维雅,再返中国时已是1994年,比欧莱雅早两年。但直至1999年左右,妮维雅还在中国“找北"。令张鹏飞尴尬的是,妮维雅进百货销量上不来,又不屑于与大流通为伍。1999年后,才是妮维雅真正值得称道的日子。这要得益于商超渠道崛起。
前期进入中国市场,欧美品牌主要以大众类品牌为主。90年代中后期,中国消费革旧布新,而商超快速发展迎合了这种消费趋势。此时大众品牌乘势涌入商超,欧美品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日本:黄金十年
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化妆品品牌中,最早者非资生堂莫属。1981年,资生堂便有60多款化妆品、香皂摆上了北京友谊商店的柜台,令“穿一条喇叭裤就是时尚"的北京活色添香。这为资生堂日后了解和布局中国市场打开了一道缺口。
比资生堂稍晚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化妆品,是彩妆品牌奇士美(Kiss Me)。彩妆竞争中,1993年以前日本奇士美一家独大。1994年奇士美与一个叫丽妃的彩妆并驾齐驱,而1995年中国品牌羽西,硬生生地撕开一道口子,跻身彩妆三强。到90年代后期,羽西与科蒂合作,奇士美和丽妃市场份额下滑,徒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空叹。美宝莲乘机补缺。
日本“四大花旦"之一的高丝也于1988年“杀进"中国。凭借优良的产品品质,高丝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1994年销售额达到7000万元,1995年快速增长至1.06亿元,1996年更是攀升至1.66亿元。当时,高丝中国掌门人小口诚制定了2000年达到6亿元的销售目标,雄心壮志可见一斑。
那时,在中国,高丝比欧珀莱占据上风。于1993年成立的中日合资企业、由资生堂控股的北京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新推欧珀莱品牌,良好的品质和技术、清新的品牌形象、稳定的价格和系统的培训体系,使其当年销售3000万元。此后的1996年达到9500万元,1997年增至1.5亿元,到1999年销售额飞升至4亿元,其北京、上海两地市场销售额过亿元。
在欧珀莱风行中国的90年代,流传着一个“不为权贵折腰"的故事。话说某一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参加“两会",北京某商场在政府引导下开展针对代表、委员的降价特卖活动。在所有品牌响应这一号召之际,却遭到欧珀莱品牌坚决反对。即便政府决意补差价,但欧珀莱仍以封柜婉拒。从这个故事中,似乎不难看出欧珀莱为什么能在中国市场做到年销售达到如今的20亿元。
上世纪90年代日系品牌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花王。1996年,花王销售达到7.02亿元,排在宝洁(37亿元)、联合利华(16.8亿元)、家化(8.7亿元)、可蒙(7.1亿元)后面,位居第五。今天回过头来看,日本品牌进入中国较早,中国市场的1990年—2000年,可算作日本品牌的黄金十年。比起日本,韩国化妆品品牌进入中国数量有限,除爱茉莉之外,其余籍籍无名,不谙中国市场经营规律成为韩系品牌最大的软肋。
中国:攻其一路
回首90年代前期,国产化妆品把有奖销售演绎到极致。1992年的某一天,武汉江汉路。飞机在闹市区上空一边盘旋,一边散发有奖销售奖券,地面上的人们除了惊诧,一窝蜂地疯抢。用有奖销售刺激消费,是当时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叫桃丽丝的品牌,为了消除消费者对国产化妆品的不信任感,分别在沈阳、重庆当地纸媒打广告,给消费者赠送100万元的产品,致使当地报纸一时“洛阳纸贵"。
彼时,尽管改革开放已有10余年,但市场仍然深陷计划经济的泥沼,化妆品流通主要依靠机制落后的百货站。一方面,只要产品进入百货站就能火爆。另一方面表面上生意火爆,实际上卖了东西回不了款,三角债处处都是,拖累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正常经营。而直接针对消费者零售的商场,生意全线飘红。
到90年代中期,中国化妆品的市场特征是,一方面一些企业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容量不断扩充。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产大于销,产能过剩,产品积压,货款难回。中国化妆品市场的自由竞争开始走向垄断的端倪初现。就当时的商业环境来讲,购买力明显分流,正向四周扩张的新商业区涌入,这代替了老商业区原有的功能。而商业管理水平低,缺乏人才和经验,在一定程度制约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发展。
葛文耀曾在1995年预测其后几年的市场时说,中国市场60%的份额将被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10家或稍多一点的企业吃掉。事实上,到90年代末,这一说法基本得到验证。
在今天看来,经过市场洗礼后,90年代以上海家化为首的一批民族企业大胆地走向市场,比如上海日化集团公司、天津第一日化厂、南京金芭蕾化妆品有限公司、虹雨集团公司等等。期间,还涌现出一批经典品牌。上海家化于1991年推出六神后至今仍无人出其右,主张走中草药路线的重庆奥妮成为90年代唯一能与宝洁抗衡的中国洗发水品牌,还有瞄准低价位满足大众消费的大宝,经过企业改制后在儿童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天津郁美净,以及抢占防晒市场第一把交椅的小护士,都曾经风光无限。而以佰草集为首的走高端价位的民族品牌开始崭露头角。
此时,从合资时的交融到竞争时的交锋过后,虽然国内一批日化企业和品牌淹没在浩瀚的市场浪潮中,但是,针对跨国品牌的虎扑,民族品牌“攻其一路,让出两厢"的竞争路径清晰可见,回归大市场成为现实且自觉的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拥有全球性影响力的24个化妆品品牌中,有22个次第进入中国。2000年以后的中国市场,民族品牌不可避免地迎来大考。
新闻推荐
从双十一到春节情人节,中国电商节假日促销已成定式,三八女人节也照样难以脱离。国内最大正品化妆品网购网站乐蜂网今日披露数据显示,该网站三八女人节期间,尤其是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