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巨头宝洁深陷业绩下滑“漩涡”
[摘要]在日化界,宝洁一直都是处于日化巨头的地位的,只是自去年开始,宝洁却面临瘦身、断臂之境,到今年深陷业绩下滑“漩涡”,对宝洁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
垮塌的“H型”战略
曾经的骄傲,却是如今的掣肘。
宝洁以多品牌战略闻名,即不同细分市场采用不同的品牌。如香皂用舒肤佳,牙膏用佳洁士,洗发水细分为海飞丝、飘柔、潘婷等。意在覆盖尽可能多的市场,实现团战优势。
但是,多品牌战略并不能永葆青春,后期会出现两种症状。
其一是“过胖”,越来越肿。尤其是当宝洁拥有200多个品牌、每个品牌又致力覆盖全球市场的时候,常常会顾此失彼,决策等待漫长。
2009~2011年,欧莱雅大肆推新的同时,本土品牌相宜本草、百雀羚与上海家化旗下佰草集以汉方草本化迅速抢夺市场,宝洁却几乎没有推出任何新品。
直到2013年初,宝洁才在中国推出低端的、卖点为海洋补的护肤新品牌海肌源,以及高端的、主打草本植物理念的新品牌东方季道。但此时市场形势已如虎口拔牙,东方季道销量始终不尽如人意,海肌源不出一年竟被竞争对手挤至最末一名,被淘汰出屈臣氏渠道。
其二是“一字形”,越来越矮。以前宝洁大杀四方,概因其“H型”品牌布局合理;欧莱雅能够崛起,也源自其“金字塔型”布局错落有致。
同时,多品牌战略的活力需要内部竞争维持。对单一品牌而言,向总部邀宠的捷径便是单一品牌延伸,无限扩张自身品类,覆盖高中低端乃至一切细分功能……于是,在品牌定位的逐渐泛滥中,“H型”“金字塔”型垮成了毫无个性的“一字型”,大多数品牌集体沦为“大众化”。
在欧宝大战中,玉兰油以一敌十,妄图以自身覆盖高中低端的绵长品类线,对抗欧莱雅布局错落有致的十大品牌,实属自不量力,消费者也难以认同其向高端升级的努力。
宝洁旗下品牌调性更高的蜜丝佛陀不能被启用,可能也与玉兰油相关势力的排挤有关,更何况独宠玉兰油可以相对节约营销成本,减少研发费用。
简言之,宝洁从“壮高”变成了“矮胖”,多品牌战略实际已死。但埋单的却是中国人:2012~2013年,包括大中华区销售部总裁翟峰,多位北京中高层以“个人原因”离职。而这场人事风波,波及到一线市场,成为压垮宝洁洗涤阵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本土品牌蓝月亮推出深层洁净护理洗衣液,大获成功。当时,宝洁旗下汰渍、碧浪在欧美主打洗衣液,但考虑到洗衣液仅占中国洗涤市场4%份额(2015年为30%),竟然选择了漠视。
这无疑为蓝月亮提供了绝佳的“和平发展期”,2010年推出亮白增艳洗衣液,2011年推出手洗专用洗衣液,完成了对汰渍、碧浪洗衣粉营销概念的封堵超越。
可宝洁却没有任何反应。而且,为了“瞒”住宝洁更久一点,蓝月亮掌门人罗秋平专门选择了先二三四线、后一线市场的发展顺序。以致于当蓝月亮冲到洗衣液市占率50%时,罗秋平还有点不好意思。
直到这时,宝洁才如梦初醒,慌张引入汰渍洗衣液;但是,敌方阵营已扩张为蓝月亮+立白、去渍霸+超能、雕牌(纳爱斯),而且每个敌人都希望借助宝洁的人事震荡,立即与之展开决战。
2013年1月,立白1亿元冠名《我是歌手》第一季,相关销售额提升66%;9月,蓝月亮植入《蓝精灵2》,进一步向“去油渍”“去色渍”细分市场挺进;10月,超能一次性聘请孙俪、蒋方舟等5名代言人,于各大媒介平台推出90秒广告,电商渠道销量立即增长50%;去渍霸则搭上《爸爸去哪儿》;年底,立白又以2.35亿元拿下《我是歌手》第二季……蓝月亮、立白、纳爱斯的策略,就是借助高端洗衣液的密集营销,完成洗涤市场整体提升。
可宝洁,却在决战之年反思着多品牌战略的臃肿弊端,全球削减成本100亿美元,多多少少导致洗涤市场的颗粒无收。可怜昔日翘楚汰渍、碧浪,竟被碾压至不到8%市占率。
关键市场失守,自然导致更大的人事震荡发生。
雷氏“减肥药”
2013年5月,因全球财报堪忧,麦睿博黯然离场,雷富礼回归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