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贫困户变示范户闲不下来
张庭铭本报记者陈绍海
渐渐地,贺天余走出了悲伤,病也慢慢好起来。从病床上站起后,他便开始摸索走出贫困的路子,养跑山鸡、种当归……尝试不断。
1月4日,旺苍县英萃镇响水村几名农户聚集在党员农户贺天余家,燃上火塘,剥着自家产的烤野生板栗,规划来年。贺天余乐呵呵宣讲自己的“飞地经济”计划——“今年继续扩大中药材生产,去隔壁长石村包200亩地,我出种子和技术,村民出土地和管理。”“咋个算收益?”农户们问。他想也没想,“我们三七分成,我三,他们七。”
从病床上站起
今年67岁的贺天余脸上时常都挂着腼腆的笑容,一头浓密黑发,让人很难想象他过去的经历。
他的家庭原本虽不富裕,却很幸福。家里劳动力充足,两个儿子,一个在本地煤矿厂务工,一个在外地务工。自家种些玉米水稻,虽不高产,自给足矣。
没想到,幸福的日子戛然停摆,大儿子因工致残,2012年小儿子搭救落水同伴不幸去世。接二连三失去至亲,贺天余夫妇备受打击,一病不起。
彼时,响水村是旺苍县的重点贫困村,路不通畅,距离英萃镇只有十余公里,农户从镇上背袋化肥一来一回却要耗时一整天。村民们自嘲“路不通又不懂科学种田”的结果就是:水稻一片黑,玉米半截截,产业没搞得有,收入也莫得。
贺天余家就更甚,家中没了劳动力,生活陷入贫困。
看着贺天余家每况愈下,响水村村干部不忍,“老贺可是老党员,村里的勤劳榜样,老早就是村组的带头人,怎能倒下?”当时从村委会到贺天余家路没修好,步行要2小时,村干部们也时常上他家探望,给他打气。
从尝试到规模,到带动
经过几轮选择,贺天余最终瞄准了中药材大黄,因为响水村平均1300米的海拔气候适宜,早前村里又有些粗浅的培育经验,价格也长期坚挺。
随着扶贫攻坚战打响,2014年,响水村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双脱贫”,贺天余得到了帮扶人的全面指导,又外出到巴中南江县考察学习了种养大黄的技术和经验,他东拼西凑了近4万元,将大黄种养规模扩大至20亩。
路修通后,老板上门收“货”,贺天余很快尝到了种养大黄的甜头,继续扩大种养规模。通过定期培训和指导,他还培育了一些大黄苗,发扬党员先锋意识,免费送给村里另外11家贫困户,拉着他们一起干大黄产业。
村民们见大黄产业发展势头好,也愿意加入,贺天余每年给他们统一供苗,指导他们统一种植,又以统一价格回收,带动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超2万元。
谈起越来越鼓的荷包和越来越好的生活,贺天余笑容满面。
如今,贺天余的大黄种养规模已达280亩,此外他还承包了山上的野生板栗林,养了16桶蜜蜂、50多只土鸡,今年又开拓了1000尾冷水鱼,房前屋后围满了产业,每天忙得团团转。村里人笑他闲不下来,扶贫村干部赞扬他勤劳有胆识。
致富步伐的加快更有数据可鉴。去年,贺天余一家人均纯收入达16228.97元,这个数字可达六七年前的10倍以上。
新闻推荐
王永战本报记者陈绍海“早起干活儿,精神!”1月6日早晨7点半,旺苍县嘉川镇寨梁村的贫困户万春梅骑着摩托车,来到距家1公里外的...
旺苍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旺苍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