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五小”产业 让“副业”变“富业”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4-30 06:39 大字

□周俊 特约通讯员 陈绍海

“再养一段时间就可以出售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周边好多农家乐的‘柴火鸡’生意又好起来,我养的鸡不怕卖不上好价钱了。”旺苍县高阳镇古柏村村民项伟乐呵呵地说,“能有现在的好生活,多亏了县上鼓励大家搞的‘五小’产业经济,现在养殖业就是我致富的‘聚宝盆’!”

今年,旺苍县制定“小庭院、小作坊、小农家乐、小加工、小商店”等五小短产业发展方案,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发展一系列“小字号”经济,让“五小”产业成为全县贫困户的“富业”。

“小庭院”变身增收“聚宝盆”

4月25日,在高阳镇古柏村,一阵鸡鸣将笔者带到了项伟等人创办的众富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循声望去,一栋栋“鸡别墅”散布在山林中,一群小鸡正在啄食。

养殖小区负责人项伟告诉笔者,他们养殖的是“古柏酵香鸡”,这些鸡吃的是发酵饲料,喝的是益生菌发酵液,出栏周期比传统喂养土鸡方式缩短一个半月,肉质却更鲜美,无论烧、炒、炖、拌,味道都非常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按今年行情,1只公鸡可卖 80 至 100 元、1 只母鸡可卖70至90元,除去每只五六十元的养殖成本,每只鸡平均利润为 30 至 40 元。”项伟说。

推开化龙乡石川村村民杜光国家的大门,满眼碧绿苍翠。“庭院经济真是好,不仅能创收,还能美化环境。夏天坐在棚架下,吃着瓜果,唠着家常,别提多惬意了。”杜光国望着满院喜人景象,眼睛眯成一道缝。

杜光国是石川村六组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2017年一举摘下“穷帽”。这几年村里猕猴桃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杜光国又将家中3亩土地用来发展猕猴桃。“这几年积累了种植技术,加上猕猴桃品质好,刚一挂果就被商家预订了。”杜光国说,今年他家猕猴桃收入又要增加2万多元。

“近年来,全县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示范园、特色微庭园‘三园’联动全域覆盖,初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精准到户的特色路径。”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鲜勇说,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19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园137个,特色微庭园2.8万个。

“小作坊”变成创收“银行”

4月27日,旺苍县水磨乡桥板村的天空飘着小雨,村里何富伦家不断飘出醇厚的酒香味。

“来,外面下雨,到里屋坐坐。”何富伦热情地打招呼。

进屋后何富伦招待客人的,不是热腾腾的茶水,而是自家酿的包谷酒,入口细腻、醇香。

“自己有酿酒技术,就先从酿酒开始找生财之道。”前几年,何富伦在家里建起一座小酒厂。他说:“土地是个宝,就看利用得好不好。”2017年,为了进一步增加收入,稳定财源,他又承包了村民们的15亩山地,采用套种模式种植玉米,再用养猪产生的农家肥给玉米施肥,节约下了大笔肥料钱。

“用种植的玉米酿酒,不仅节约了成本,白酒产量还不断增加。”何富伦算了一笔账,从2017年到去年,白酒产量增加了15吨,每年净收入就增加了5万元,给生猪喂食酒糟后,每年节约饲料成本2万元,到去年通过酿酒和生猪养殖,总收入达到近26万元。

何富伦发展的“小作坊”经济正是该县创新发展“五小”短产业经济的一个缩影。“‘五小’经济投入小、门槛低、见效快,又可以根据村民情况‘量身定做’,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困难群众稳定增收问题。”该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李伟说,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为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扶贫成果可以更快见效,还能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据了解,今年旺苍县计划发展小庭院1.5573万个、小作坊80个、小加工120个、小商店280个、小农家乐55家,户均增收4600元以上。

新闻推荐

三合村:川北明珠缘何闪耀光辉

本报记者陈绍海□阚莹莹曾经,这里唯一一条进村山路坎坷崎岖,下雨最让人发愁,路面泥泞让摩托车寸步难行,村民只能步行下山。现...

旺苍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旺苍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