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欲让瘦土变肥田
今年6月底前完成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图为2月27日,朝天区临溪乡望坪村已完成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张玉伟 摄
□本报记者 燕巧
2月27日,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山峰村3组,6辆挖掘机轰隆隆开动。几天来,村里一块山包被推平,一块约50亩的“大块头”地渐渐成型,家住这里的村民张秀琴一直观察着这个神奇的变化。
曾家镇位于曾家山上,海拔1500米左右。在山区,一二亩成块的平地,就是每家每户最喜欢的“好地”,连片几十亩的田地,想都没想过。
去年底,广元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计划今年6月底前完成2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让小田变大田,瘦土变肥田。
土地成片 抗旱排涝设施配套
张秀琴家里有10亩地,其中8亩种蔬菜,2亩种玉米。种蔬菜一亩地一年有3000元左右收入,而种玉米一亩地一年只能收入800元。
“那2亩是藏水地,一下大雨就遭淹,蔬菜苗一淹就没用了,只能将就种点玉米。”让张秀琴苦恼的不只“涝”,还有坡地耕作的不容易。“不管菜地、玉米地,大家都爱用旋耕机犁地,但因为有些地坡陡,旋耕机有翻出的危险。”张秀琴说。
“在山区,一个劳动力一年只能种植4亩土地,平原地区,一个劳动力可以种植50亩土地,效率出现这么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地块大小,能否实现机械化。”广元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蒲友松说。
去年12月底,朝天区首批开工建设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3940万元,涉及10个乡镇14个村。张秀琴家所在的曾家镇山峰村是项目的第五标段。
“高削低,低垫高,去土埂,边角地打散合拢。张秀琴家的2亩地,加上其它农户的坡地,这一片平整后最大能有50亩左右的平缓地。”第五标段项目施工负责人夏三海说。
“土地平整后,后面还要布置好机耕道,水网、渠网,实现涝能排、旱能灌、农机能通的目标。”朝天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元兵说。
机械下田 集中散户规模经营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这是人们为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编的顺口溜。
在山峰村3组施工现场,面前都是堆成山的黄土。“我们先把耕作层的肥土剥离下来,厚度大约30厘米,把下面的土平整好后,再把肥土堆上去,这样就能保持土壤肥力。”夏三海说。
土壤肥力足了,还要做好保养。项目建设时同步装好的还有排灌设施,配套田网、水网、路网,以后水、肥、药都可以自动均匀浇灌。
旺苍县龙凤镇锦旗村是旺苍龙凤大米的主要生产区,现在村里正在建设600亩的高标准农田项目,“以前家家户户田小,也没机耕道,旋耕机还要人抬下去,600亩土地,小旋耕机加耕牛,耕完也要20多天。”锦旗村党支部书记尹开义说。
零碎分散的田整成了一块大田,水网、路网、电网逐步建成。项目不断推进,有力推动了当地粮食生产从小农户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看着眼前平整的稻田,尹开义和村里合作社正在筹备流转村民土地,让600亩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田变大了,有了机耕道,到时候大机器能直接进田,600亩土地几天就能耕完,而且还能实现机收,不用再请人割稻和脱粒。”尹开义说。
智能种田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2月27日,在朝天区羊木镇兰坝村1组,朝天区高标准农田项目第一标段核心区已经建好了300亩黑色的食用菌大棚,大棚里年前种下的羊肚菌已经破土。施工负责人郭舒刚正在大棚外组织工人挖沟渠,“因为靠近河边,所以要有4米宽2米深的沟渠,利于排涝。”
“3月下旬就能投产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好以后,我们装好灌溉系统,安好智能化系统,以后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灌溉。”兰坝村羊肚菌产业负责人赵洪奎说。
按照全省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高标准农田优先扶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项目地土地坡度不大于25度。
“我们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布局到哪里,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就落实到哪里。”蒲友松说。
进入3月,张秀琴在等着土地平整,然后就能育卷心菜和辣椒苗,而不用再把自家原来的2亩地用来种玉米。而夏三海正抓紧施工,“争取4月底前完工,不能耽误农民春耕。”
编后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引进种植价值高的农产品,采取各种类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商家”的商业、工业化模式生产,还应该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广元把“瘦土改成肥田”,就是要改变山区在农田基础条件上的“缺陷”,有了好的田,才能保障高质量的生产和收益。
我们很高兴看到,广元在高标准农田改造中,除了扩展出平整的农田,也完善配套田网、水网、路网,甚至是灌溉系统的智能化。农民在手机上就能完成灌溉等智能化操作,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能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讯(乔大海记者骆向明)2月17日,广元市总工会副主席李自民带领广元邦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杨中慧、旺苍县张华镇梁...
旺苍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旺苍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