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消失的老街老巷之九:白衣庵巷

达州晚报 2020-02-03 08:51 大字

20世纪80年代白衣庵巷前的大西街被淹 (邓明义 摄)

白衣庵原址

达城白衣庵巷在哪?不少当地耄耋老人都不知道,街道居委会老领导也无法回答,只有1947年的《达县城区图》和解放初的《达县城区街道一览图》才有标注。从这两张图看出,白衣庵巷位于达城之西,是一条与关帝庙巷大致平行、长短大约相当的小巷。

达城白衣庵与真佛山

民国二十七年(1938)《达县志》记载,关帝庙前有半月形墙垣,往来傍墙而走,墙毁后街道通直,前为西文昌宫,朝天宫后为白衣庵,巷道通县隍庙街。《达县市志》称白衣庵位于达城荷叶街下段,原达县教育学院上侧,重修于清朝道光十年(1830),系真佛山的脚庙,今为市民居住。

白衣庵,留在陈克荣、林仁万等耄耋老人的记忆是:像个四合院子,庙很小。从荷叶街进门,进深有三十至四十米,正门进去是天井,往里走是厨房,后面神台有神龛神像、四大金刚。庙里有三面鼓,鼓有大有小,大鼓直径有2米,中间写着“五雷”二字,人们叫五雷鼓,两侧各有二面鼓,直径1米多。林仁万小时候经常到白衣庵去玩耍,趁大人不在或不注意时就敲鼓。大人吓唬他“不要乱敲鼓,一敲就把鬼放了出来”,还告诉他怎么敲鼓:从上往下敲,鬼就放了出来;从下往上敲,鬼就收回去了。10来岁的林仁万有些调皮,打坏了白衣庵里的很多菩萨,他把坏了的菩萨摔在通川中学的操场上,或者拿回家烧起烤火。老人见林仁万这个淘气鬼把菩萨打坏了,咒他活不了多久。如今他笑呵呵地说,都是82岁的人了!有人说菩萨肚子里的猪心子可以治病,拿来熬水喝,其他人喝了要吐,林仁万喝了却没事。菩萨肠子里装的是米和茶叶,大人叫林仁万把茶叶拿回家泡起来喝。他的母亲说:“往天千人敬万人敬,现在只敬我一个人。”70多岁的原达县教育学院办公室负责人梁大厚记得,白衣庵是尼姑住的,据说以前还有一条龙,修房子时被掩埋。20世纪70年代修房子时还挖出菩萨的脑壳来,全是谷草、泥巴、树架架。

白衣庵为真佛山的脚庙,是真佛山和尚、尼姑和采买歇脚的地方。真佛山是达州一处佛教胜地,位于达城30多公里的达川区福善镇,始建于清嘉庆15年(1810年)。相传如来佛祖下凡投胎化为孝子,取名蒋德化,自幼以孝善为本,曾五次割股疗亲和救治当地百姓,后落发为僧,在此自立佛堂,修建庙宇,取名德化寺,从此扬名千里,香火日益鼎盛。时任绥定知府的孙益廷婚后暮年无子,便前往焚香求子,巧遇有应,深信灵感显圣,称赞“乃真佛也”,即下令大兴土木,将德化寺扩建为三个殿,并亲书“真佛山”,因而得名。

老人们记得,白衣庵一尼姑和真佛山一采买相识后还俗成婚,生有儿女。

老人记忆中的白衣庵巷

白衣庵巷,赖兴孝、陈克荣、林仁万等八九十岁的老人已经不知道有巷名了。不过,住在原邓家院子、在此基础上修建起关帝庙巷61号A栋居民楼里的72岁邓天琼,她记得当年有条小巷,从大西街通往荷叶街。由南到北,东边依次是西城派出所,一个无名字的小院子,接着是邓天琼先辈卖出的小院子里面分别住有陈、王、覃、田四家人,她的老家邓家院子,由此接荷叶街。邓家院子在解放前生产酱油,解放后公私合营,她母亲就到了黄葛树酱园厂工作。西边是通川中学的厨房、地区京剧团家属院(前身是西文昌宫),往上是通川中学校园、白衣庵,陈家院子接荷叶街。20世纪60年代,她被街道居委会安排到她家院子旁的白衣庵里打鸡肠带。那时白衣庵里菩萨被捣毁,几间房子空空荡荡的。她在那里打了两三年鸡肠带后,因西门上武斗,那里有几户居民就搬到白衣庵里来住。于是,她们又到了潘家巷的潘院子继续从事打鸡肠带的工作。

大西街69号(今西城派出所处)是白衣庵巷与大西街交界的地方,70多岁的王前珍与爱人结婚后,于1970年住在这里。她刚来时这条巷子可以从大西街通到荷叶街,西城派出所这边都是平房。20世纪80年代末西城派出所在她家房子地基上修建楼房,她家采用以房换房的方式住进派出所后面的楼房。她说,由于城市的改造,好多年前这条巷子就不相通了。

白衣庵巷学校的变迁

杨俸禄的《解放前达县中小学校概况》和《达县教育学院志》等记叙,白衣庵巷最早办学的校址设在西文昌宫的养正初等小学堂,开办时间不详,其经费由几个知识分子发起募集,1933年停办。

私立通川中学创办于1942年,由时任达县财委会主任委员的洪秀笙等人发起。学校成立校董会,公推洪秀笙为董事长。办学经费采取在政府核准宰税项下收取每头生猪附加费二角,每一位学生每期缴纳学费三元,以及私人捐助等方式解决。1943年暂借达高中部分校舍招收初中学生一班。1944年将

朝天宫加以修整作为永久性校址。开办一年后,因学校费用浩繁,校董会筹集经费困难,洪秀笙辞去董事长职务,李汝衡继任董事长,龙开诚任校长,1950年停办。解放初,政府将达县初级中学(今达一中)迁到此处,后更名为达县中学,1956年搬到北门外城郊的田坝(今达一中老校区)。1956年9月在此开办达师速成师范班,1957年10月开办达县专区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1959年办达县专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80年更名为达县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定名为达县教育学院。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达县教育学院、达州农业学校、达州卫生学校、达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组建升格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址今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学部和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及居民住宅。

年近七旬的王大杰回忆,白衣庵巷里陈家院子在解放后办的三民小,是达高中来凤校区的前身。他和邓天琼的弟妹都在这里读过小学。

白衣庵巷里出名之人

白衣庵巷虽然不长、不宽,但这里先后有两个名人,一个是川陕督办刘存厚部的少将旅长邓占云,一个达州知名的摄影家邓明义。

邓占云虽不是出生在白衣庵巷,但1934年在万源清龙观被红三十三军击溃后住过白衣庵巷的邓家院子。据《达州市志》和张永根的文章记载,邓占云(1880—1942),号得胜,小名邓八,今达州市通川区双龙镇邓家坪人,中等身材,魁梧,不好酒,但吸烟,常穿长蓝布衫,头捆丝帕,象小商贩和农村土财主模样,无子,只陈氏生一女,但不姓邓,随母姓陈。邓占云父亲早年逝世,小时候无依靠,邻里鸡鸭蔬果被盗,失者均视其所为。稍大学灰匠,当伙夫,在本地及县城找活路谋生。1899年邻居失盗被诬,逃往保宁、旺苍一带营生。恰逢保宁府招募防营兵,邓占云以灰工技术应募,当了一名防营兵。1914年邓占云回达县,知事汪易门委任他为县警备队长。当年冬天,被派任清乡军向导,去达县、巴中交界的千佛山镇压张光弟率领的红灯教,战斗中,面带刀伤,坠岩逃生,无颜回达城,再度流浪保宁、旺苍一带,带领一伙穷哥们打富济贫,有时将劫得的豪门富户钱粮救济饥民,被当地穷人视为打富济贫的英雄。1918年邓占云去陕西镇巴得胜会习武术,并学会了很多草药单方(老来后曾在双龙用草药单方给人治病)。颜德基派人缉捕,邓占云化装逃到汉中投田颂尧,被提为团长。次年,率部攻占南江,任南江县知事,他亲审民讼,不徇私情,政声好,老百姓把他称为“邓青天”。1924年冬,刘存厚委任邓占云为城口县清乡司令兼知事。1933年10月,刘存厚残部由其弟刘邦俊统帅,升邓占云为少将旅长。次年7月在万源清龙观被红军击溃。邓占云率残部改投川军21军8旅范仲华。他把队伍的改编比喻成嫁人,说“我们今天嫁人了,嫁给饭桶了。从今没饭吃没衣穿,就向饭桶要”。这年范部整编,邓即解职回达县住白衣庵巷的邓家院子。他每日无事坐茶馆,与旧友新交聊天。1935年专员袁济安委任邓占云为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救济院院长,在西圣寺收养孤儿数百名。后来救济院经费不济,便将已置田产数十石变卖,捐作抚养费用。1942年邓占云病死于双龙乡家中,当地民众在重石寨下为其立有一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上刻“陆军少将邓公得胜神道”。

出生于邓家院子的邓明义,20世纪50年代在部队就开始从事摄影工作,并与此结下不解之缘,转业回达州后仍然未忘自己的爱好,穿行于达城等地,拍下了大量的纪实作品,被《中国摄影报》《团结报》等刊发,达州广播电视台将其纪实摄影作品制作成《达州的变迁》,连续在多个频道滚动播出。邓明义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民俗摄影家协会发起者之一、第二任秘书长。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还得到邓天华的帮助,参考了多部志书及史料,使用了已经逝世的邓明义的照片,在此一并致谢!)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新闻推荐

第四届“广元教育之星”名单

一、广元教育之星(10名)1.赵栋贤(苍溪县原苍溪师范学校校长)2.杜明仁(朝天中学学生家长)3.唐道江(广元外国语学校教师...

旺苍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旺苍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