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绿”两片茶叶的财富供给侧
戚原本报记者陈绍海
“种黄茶有搞头!”9月12日,在旺苍县木门镇一大片黄茶园里,当地茶农正忙着除草、施肥。该镇某茶企董事长谭波说,2015年公司大胆投资400余万元,把即将投产的300亩绿茶园都换种了经济效益更好的黄茶,预计投产后年收入可达3000万元以上。
黄绿两片茶叶,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致富宝”。截至2018年底,旺苍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2.6万亩,其中黄茶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6600吨、产值13.5亿元,带动茶农户均实现增收8760元,帮助4462户贫困户15610人实现增收脱贫。
“绿”改“黄”改出康庄大道
“近年来,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走茶产业化经营发展之路,因地制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基地+农户’等多元产业化经营模式,无偿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全方位辐射和带动县内23个乡镇的茶农扩大种植面积,鼓励农户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并采取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合作经营、订单保底收购、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广大茶农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一口气,米仓山茶业集团公司董事长何旭伦如数家珍。
但是,这个茶产业化经营道路上,大部分时间是绿茶唱“主角”,模式很传统,年年新瓶装老酒,带来的产业综合附加值有限。
旺苍开始谋变。从2010年开始,根据国内外茶叶市场格局的变化,旺苍引进特异新品种“中黄1号”,打造了“广元黄茶”新的产品和品牌,成为旺苍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这个转型过程中,米仓山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全力冲在一线。
“广元黄茶氨基酸含量高,内含物质比例协调,滋味鲜爽醇厚,香气嫩香持久,而且具有‘外形金黄透绿、光润匀净,汤色鹅黄隐绿、清澈明亮,叶底玉黄含绿、鲜亮舒展’的‘三黄透三绿’的特异品质,成为茶叶市场的黑马,被称为‘绿茶中的黄金’。上市之后,迅速成为市场宠儿,单斤价格近万,仍供不应求。”何旭伦说。
黄茶的到来,改变的不只是企业的前途,茶农的受益更为明显。
“我家现流转了九亩多土地在合作社,统一改种黄茶,家里只有四亩地种绿茶了。比较起来,黄茶的收益高了很多,这绿改黄改得对。之前种绿茶一年除了成本也就一万多收入,现在土地流转出去还有三万多净收入。心里还是挺满足的。”木门镇三和村一组67岁的孙荣思很开心。
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入股分红,和孙荣思一样收获“三金”的人不在少数,正在“改”出来的致富道路上大踏步前行。黄绿两片茶叶,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财富供给侧”。
加减之间打造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
“米仓山茶通过旺苍县委、县政府和新型经营主体、广大茶农以及各方面的持续改革用力,已成为了旺苍‘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之首,形成了‘三山一早’的川茶发展格局和地位。”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米仓山茶成功入选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全国百强榜单,对农民增收发挥越来越突出作用。
“茶产业供给侧改革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该做减法的做减法,降成本、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这样才能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旺苍茶产业要成功升级转型,必须主动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势,提高茶叶品质、优化各类存量,塑造茶叶品牌,全力推进县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建成中国最大黄茶生产基地,将米仓山茶打造成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县里将充分发挥全国首批有机产品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五张名片”优势,按照“突破性发展黄茶、巩固提升绿茶、优先发展有机茶、全面开发利用夏秋茶”的总体思路,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品牌,着力走出一条“茶文旅养”融合发展的路子。
按照规划,旺苍将充分精准茶叶资源、精准现有面积、精准发展空间、精准产业布局,“六个方面”精准着力,实现延链增效。记者发现,这是含金量极高的“六个方面”,但也是需要久久为功的。
“这六大创新举措,本质上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的深化,对县域茶产业的转型发展做加法。”对于旺苍的这六个方面的着力,中国茶业研究所茶树资源与改良中心副主任王新超认为,旺苍具有“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和“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要将米仓山茶打造成全链条百亿产业集群,必须要在产业结构上做加减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米仓山茶的品牌市场影响力也年年增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誉,成为四川茶叶品牌“三山一早”中重要的一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怀英)9月15日,记者从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中秋小长假三天,全市共接待游客142.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
旺苍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旺苍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