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23个娃 坚守山乡35年 记旺苍县天星小学木瓜村小教师李德清

广元日报 2018-12-19 01:01 大字

李德清和学生们在操场上谈心交流

母剑勇记者汪江婷

11月12日早上7点,隆冬的早晨,外边还是漆黑一片,但是旺苍县天星小学木瓜村小教师李德清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对于在海拔1100多米的木瓜村,冬天显得更为的寒冷。李德清每天为全校2个班23个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炉子”。李德清所说的“炉子”就是用两个废旧的洗脸盆,装上木炭,在学生们来上课前,把“炉子”放在教室内,让教室变得暖和一些,为冒着寒冷天气赶一两个小时上路上学的孩子,带来一些温暖。

9点整,教学工作真正开始,李德清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课前,先给一年级学生安排好作业;然后再给二年级安排作业,给一年级上课。语文、数学、体育、美术、思想品德、写字等6门科目,李德清“全都包干”。这仅是李德清坚守山乡教育,让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获得爱与知识的一个缩影。

13日,记者采访了距离旺苍县70公里,偏远而静谧的天星乡大山中木瓜村小唯一教师李德清,该校从最初的200多名学生到现在只剩下了23名,7名教师也只剩下了他一个人。深切感知李德清35年扎根山乡教育背后的感人故事。

教育教学过度劳累骑车眩晕滚下山坡

高中毕业后的李德清,成为全村第二个高中生,他怀揣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1984年被学校分配到木瓜小学任教,当起了每月只有20几元工资的民办教师。

李德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满腔热情地耕耘在农村小学的三尺讲台上,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2012年9月23日,李德清由于过度劳累,骑车回家的路上,头晕目眩,滚到十多米的山坡下,因流血过多,当场昏迷过去,被送到旺苍县人民医院抢救,光头部和颈部就缝了二十多针,还造成左边两匹肋骨骨折,住院两个星期。

李德清心急如焚,时刻牵挂着班上的孩子,申请出院,医生和学校负责人都让李德清多休养一段时间。李德清谢绝了他们的好意,重返了工作岗位。

李德清深情地回忆道,他生病返校后上课的第一天,学生们围上来嘘寒问暖,摸摸我的肋骨,擦擦我的伤口,懵懂的孩子们虽然年幼,但他们事先采集了野花、从家里带来了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水果,早早的就站在校门两旁,欢迎我的返校,当时我热泪盈眶,体验到了无比的温暖,真切感受到了孩子们纯真的爱,也感受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与自豪。

35年坚守山乡为全村100多名大学生启蒙

李德清坚守山乡35年,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用自己的执着,谱写了一曲感动人心的园丁之歌,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学校从最初的200多名学生到现在只剩下了23名,7名教师也只剩下了我一个了。”李德清说:“但我内心仍然充满激情,我热爱教育事业,离不开三尺讲台,知识是改变贫困乡村与家庭的法宝。”

在课堂教学中,李德清坚持启发式教学,坚持向40分钟要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教学过程重视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所教班级学生成绩优生率在80%以上,及格率100%,平均分85分以上。在学区同年级中,居第一名。

35年来,李德清栉风沐雨,用一颗赤诚的心,播下了爱和智慧的种子,一颗颗幼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已长成参天大树,付献永考上北京理工大学,付翔永考上清华大学,所带的二十多个班级,毕业有500多名学生,大学生有一百多人,付晓蓉、李红音、何晓玲、李彩虹等十多人当上了人民教师。

站好教育最后一班岗教好边远山区的孩子们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李德清给自己定下的铁律。“这23个学生,就有21个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我不仅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做好他们的代理父母,让他们有一个温暖童年。”

35年的坚守,李德清从青年变成老年,一生的坚守,李德清说:“有苦累,但更多的是欢乐,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力,我觉得这一生在教育事业上的坚守,是很值得的。”

李德清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奉献给了这所村小。因为有他的坚守,这所村小才有存在的价值,学生才有可以上学的地方。

“我只做了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在最后阶段我要继续站好最后一班岗,教好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李德清坚定地说。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你……”木瓜村小山间回荡着学生们天真烂漫的歌声。看着孩子们能在远离父母的日子,在校园内健康快乐的成长,李德清深深地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付有所得,也更激励着他为孩子的启蒙学业做更多的努力。

新闻推荐

尚武镇 抓实抓细抓小党风廉政建设

本报讯(记者赵敬梅)记者近日获悉,今年以来,旺苍县尚武镇纪委在深化“3个3工作法”和“廉勤监委五步工作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抓...

旺苍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旺苍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