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保土;要保土,先种树 水土流失治理助贫困村奔富

四川日报 2018-03-27 07:24 大字

一切要从五红村的“穷根”说起。调查显示,旺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20.6平方公里,全县37.5%属于重度流失区。旺苍县因此被纳入四川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并被列入2013—201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

五红村恰好处于水土流失的核心区域,全村所有的土地坡度均在30°以上。2000年—2010年,全村地表累计流失土层厚度4厘米以上。“一到下雨,山上下来的都是泥汤汤,半米高的玉米苗一下就冲跑了。”回忆起过往,五红村村支书张立俊止不住地摇头。

“这些都是熟土、肥土,流失了以后,土壤肥力下降得非常快。”旺苍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水土流失,当地的耕地多数被荒废,“种地的产出远远比不上投入。好一点的时候,一亩地能产苞谷五六百斤,差一点的时候,连种子、化肥钱都不够。”

不是没想过治理,旺苍县水务局水保股股长蔡青介绍,五红村属水土流失核心区,根据技术标准,治理成本每平方公里60万元。而中央和省级配套资金,只有40万元,缺口仍然有三分之一。

破解之道改传统耕作为种植果树

近日,记者前往五红村,深入当地的果树林中,一道道排水沟、挡泥墙和沉沙凼进入视线。这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以及果树本身,就是推动五红村变化的主要因素。

修建工程的钱从哪儿来?当地选择了就地取材加上群众投功投劳。

2014年春季,治理项目正式开工。“我们这里到处都是鹅卵石,建沉沙凼、修水渠可以就地取材,一下就能省个十来万元。”嘉川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多年水土流失之后,当地最不缺的就是石材。

节省的另一个大头来自于群众的投工投劳。五红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至2014年夏末项目结束时,累计投工投劳近万人次。事后核算,这一项又节省了费用七八万元。

搬运石材,修沉沙凼、水渠,背土上山……2015年春季,当地山坡上的土层厚度普遍恢复到了20厘米以上。

坡地的土壤肥力恢复了,村民还有疑虑:治理成果能维持多久?

“主要是生产方式的问题,传统的耕作必须要改。”在五红村详细考察后,专家们拿出方案:改变此前的传统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种植模式,统一种植梨树、桃树和李子树。2015年开春后,村里1200多亩治理过的荒坡上,全部被果树覆盖。

而这种模式,也被村民形象地总结为“要想富,先保土;要保土,先种树”。

效果究竟如何?“我们不仅卖花,还卖果子、搞旅游,比过去种粮食好多了。”张立俊说,虽然去年果树还没有进入盛果期,但人均旅游收入已经突破3000元。今年,村里的果树将迎来丰产期。届时,村里将会举办首届采摘节。而根据张立俊估算,今年全村人均旅游收入有望突破4000元。

新闻推荐

强规划重落实实现交通建设新跨越

本报讯(记者周小丁)3月6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许东明在旺苍县调研交通工作时强调,要主动顺应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大势,立足长远,科学规划重点交通项目,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交通建...

旺苍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旺苍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