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籍”国家一级文物吕不韦戈亮相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广元日报 2021-10-23 00:58 大字

戈正面铭文摹本

□本报记者汪国义文/图

近日,记者从青川县文物管理所获悉,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博物院联合全国48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成都开幕。“青川籍”国家一级文物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亮相本次展会。

村民发现并上缴吕不韦戈

九年相邦吕不韦铜戈出土于青川县沙州镇,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为研究秦代兵器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987年9月,青川县沙州镇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突然发现一件颇似镰刀的物件。洗干净后,他发现上面隐约有字,但不像现代物品,便主动交到当地文化馆。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带着铜戈找到成都文物专家,被认定是一件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青铜兵器。

青川县文管所收藏的吕不韦戈,戈内部两面的铭文,共21字。正面为刻铭“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宣,东工守文,丞武,工极,成都。”背面铸文“蜀东工”。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秦惠王时期。这件铜戈上刻着“九年”“相邦吕不韦造”“成都”等篆体铭文,是刻有“成都”之名的最早实物,也是成都已有2000多年未改城名的有力证据。吕不韦戈和青川战国木牍,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并称青川文管所镇馆之宝。

铜戈是在蜀地“东工”有中央官吏监造,为研究秦兵器刻铭格式提供了新的资料,“蜀守宣”填补蜀守一职在文献史料记载中的不足,“成都”一名至迟在公元前238年已经存在,对成都得名的由来、成都城市发展史的研究其史料价值不可替代。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黄家祥当年应邀考证,他对这件文物印象也特别深刻。据黄家祥介绍,铜戈上短短21字,蕴含着丰富信息。这件铜戈是秦王政九年(即公元前238年)由“相邦”吕不韦监造。相邦,即相国,比丞相职务高一点。根据秦国规定,丞相负责全国政务,铸造兵器自然由他监督,因此要刻上吕不韦之名。

铜戈上篆刻的文字中,还出现“丞武”“工极”“蜀东工”等字样。“丞武”中的丞,是工师之下一级官吏,工师的副手,监制这件戈的“丞”,名叫“武”;“工极”中的“极”应是制造这件戈的工匠之名;打造兵器的单位为“蜀东工”。这种“物勒工名”将责任人刻于器物上的做法,是秦国手工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

吕不韦戈是“成都”地名最早文字记录

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最引以为傲的就是2000多年来城址未变、城名未变。对于城名未变的依据,此前主要来自史料文字记载。

“成都”这个城市名称是何时出现的呢?在《庄子》《吕氏春秋》等传世的战国文献之中,“成都”二字就已露面,但都是“成为都市”的意思,并不特指成都这个地方。

“成都”作为地名,较早见于20世纪考古发掘的战国文献之中或战国文物之上。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内出土的竹简本《南郡守腾文书》中提及了两次“成都”,该文书作于公元前227年,说明在此之前,成都作为地名就已为众人所知。

青川出土的吕不韦戈为研究成都历史提供了丰富信息,其准确年代为公元前238年,以实物形式进一步证明了文献记载的真实可靠性,是目前“成都”作为地名最早的文字记录。

据史料记载,成都在汉代手工业发达。汉朝政府曾在这里设立工官、锦官和车官,负责监督相关产品的制造。而吕不韦戈上的“蜀东工”三字,也证明早在2200多年以前,成都的手工业已经达到“国企”水平。

至于“蜀守宣”的记载,还填补了蜀守一职在文献记载上的不足。黄家祥说,最有名的蜀守当属李冰,他修建都江堰,让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此后,汉代蜀守最有名的是文翁,他兴办文翁石室,让文脉从此在蜀地延续至今。而吕不韦戈的发现,让从未在史料上出现过的蜀守“宣”也得到认证。

吕不韦戈在青川的出土,说明秦灭巴蜀以后,秦国已经开始了对“粮仓”蜀地的经略,青川彼时已经处于秦国的直接管辖下。这件吕不韦戈,应该就是当年镇守此地的官兵所使用的兵器。

新闻推荐

持续释放招商引资“强磁场”效应 青川51个项目吸金74亿元

四川经济日报广元讯(青融记者侯东)近日,青川县2021年第三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此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1个,总投...

青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