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在中国首次出版

济宁晚报 2019-10-14 09:49 大字

夏奈尔

小说

《重拾加布里尔的花园》

作者:斯蒂芬·朱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9年8月

这是一部典型的法式忧郁小说,行文及用词方式都极法式化,不像法国人在生活中那样浪漫开化,法语小说常常使用很含蓄的表达方式。

小说的主人公马丁,自幼丧失父母,他缺乏爱,与加布里尔的相遇让他找到依托、爱的港湾。所以,他自始至终不相信加布里尔离开了他。

而马丁这个人物,本就有轻微的自闭症,不擅言辞,亦不擅表达自己,他在心中建筑着自己的理想国。即使由加布里尔把他带入俗世生活的热闹之中,他也有办法让自己隐于无形。在加布里尔去世后,他尝试过,努力过,想将自己梦想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平行起来,既不脱离社会,又不完全走入社会。

可是这个社会对他并不是很友好。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太多的礼仪、隔阂,没有人愿意花时间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去了解他,都是自以为礼貌地做着各自错误的猜测。

或许这个世界上还有能直言的孩子,只是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慢慢被教导成一个漠然的路人。

小说中那株高加索冷杉就是马丁的真实写照,他没有办法像其他树木一样与人和美地共同生活在一个大花园中。马丁只能退回到让他能感觉到自我的花园中。而这座小小的花园与其说是一座水泥林中的绿地,不如说是马丁精神上的花园,是他的依托。只有在这里,他才以为自己是与加布里尔永远在一起的。

他费尽心思,就想找到一个让他的爱人存在的永恒方式。他想将自己封闭在这里,唯有在这里,他才感觉到安全,以为不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那就是困住“鲁滨孙”的一座孤岛,马丁亦在等待着他的“星期五”来救助。在主动给他的“星期五”——夏利发短信时,他对社会、对人性还没失去最后的信心。

小说中几次提到那个蓝眼睛的邻居老太太,这是一条线索,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冷漠。那个老太太开始还能对着马丁微笑,给他鼓励,可是渐渐地,她不再出现在窗口,当马丁在花园中希望得到她的赞许时,她甚至不再看向他。

公司的同事们更视内心痛苦的马丁如洪水猛兽,他们以自以为是的角度去解释着他的反常。最终,公司为了自身利益找了个“莫须有”的原因将他解雇。有着交往障碍的马丁被他无法弄懂的人际关系孤立,他的努力碰了壁。

马丁退守到他的公寓与他的花园,而这座花园,只是一个让马丁彻底崩溃的诱因。他选择不断地阅读,想让自己藏到书本的世界中,甚至想成为书页上的文字,只有在那里,一切的不可能才能成为可能,他的脆弱与不寻常才会被正确地对待,不会被现实世界的人自以为是地曲解。

对人性不断的失望,让他最终选择了与这个世界隔断联系。

他与夏利相见后,小说中刻意安排的那株绣球花的种属是楠木蓉,而后被马丁改名为加布里尔娜,因楠木蓉是 18 世纪德国内科医生为纪念他的日本妻子而命名的,这种树木代表的是坚贞永恒的爱情。马丁打算放弃一切。小说借夏利的眼睛来叙述马丁的现状。只是他读不懂加布里尔在马丁心中的重要性。夏利还太年轻,他想去救助马丁,但不得其法。

而将这座花园视作精神支撑的马丁却受不了任何欺骗,本来在书本中得到的宁静心绪再起风波。

小说中不时点明信任对马丁是如何重要,他在这个社会中频繁受伤,对信任已成惊弓之鸟,而加布里尔对他的欺骗则让他全盘崩溃。

在失业保险局,马丁偶遇一个同他一样不设防的、单纯的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女子,她身上没有那种让他反感的虚伪。这次偶遇让他重拾对人生的希望,他又主动与那个他假想的情敌——夏利联系。

他以为可以重回社会,可是藏身于孤岛式的花园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他彻底失去了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逃回他的花园孤岛后,他终于明白,他的加布里尔已不存在了,她死了。他的心底荒凉如沙漠。

他心底的失望与渴望逼得他无路可退,与夏利的决裂是迟早的事情,板岩不过是一个借以发泄的借口。

那位唯一与他处于同一个世界的女子也因为不合社会既定规矩而被踢出局,马丁再也找不到一个人来倾诉,他的抑郁症终于不可抑制地爆发了。只是在这个人情冷漠的谁也不关心谁的社会中,没有人知道马丁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他在自我封闭的孤岛上自生自灭,他完全混淆了现实与书本的界限,认为自己就是“鲁滨孙”,从此他过着放纵灵魂的生活,但注定他的自由不为社会所容忍。

小说的最后,夏利返回这所被售卖的公寓,见到那个在被改造得中规中矩的花园中长大的小女孩。墨守的成规被夏利打破,小女孩在阳光中迎着水雾欢笑,这,才是生活的真正面貌,这,也原本是花园应当带给人们的快乐。

不止是苦难 还是生命的颂歌

阿来

2008 年5月12日,成都,我坐在家中写作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在古代神话世界中徜徉。下午2时28分,世界开始摇晃,抬头看见窗外的群楼摇摇摆摆,吱嗄作响,一些缝隙中还喷吐出股股尘烟。我正在写的这个故事中的神或魔愤怒时,世界也会像人恐惧或挣扎时一样剧烈震颤。我可能花了几秒钟时间判断,这些震颤与摇晃到底是现实还是正控制着我的想象。终于,我确定震动不是来自故事,而是从地板从座椅下涌上来,差点把我摔倒在地上。不是陷入想象世界不能自拔时的幻觉,而是真实的地震。

当时不会意识到这些,只是当摇晃停止,才和儿子冲到楼下,混入惊惶的人群。所有人都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通讯已瘫痪。想再回家中,楼道已经被封锁。只有坐在街边的车中,静待消息。将近两个小时,通讯渐渐恢复,消息慢慢汇聚,大地震,震级八级,受灾范围绵延从南到北:汶川、北川、青川。严重破坏地区超过十万平方公里,大量人员伤亡。当这次大地震的面目初步清晰,已经是黄昏时分。这时交通、电力、通讯恢复正常。还是禁止回家。总是装在车上的野营装备派上了用场。在公园支了一个帐篷,打开睡袋,我睡不着。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在我老家阿坝州的范围,终于打通家里电话。我们那个县,那个村也经历了剧烈摇晃,但房没倒,也没有人员伤亡。只有三妹妹带车跑长途,她自己,和一车乘客,地震发生那个时段,正在震中附近,妹夫已从成都出发徒步进山去寻找。

横竖是睡不着,开着车上了街道。经过一个街心花园,许多人围成一圈,组成一道人体的屏风,佑护一个临盆的孕妇生产。再往前,每一辆献血车前都排起了一条长龙。救灾队伍正在集结开拔。平时喧闹的人群都有种庄严的沉着。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非常伟大。

天亮了,关于惨重伤亡的消息越来越多,震中地段的公路上,飞石与滑坡瞬间埋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我妹妹带的一车乘客,居然毫发不伤。在成都的西门汽车站,见到妹妹和妹夫,我以为我会流泪,但没有。他们也没有流泪,只是以超乎寻常的平静,讲述如何在长夜里穿行几十公里破坏严重险象环生的山路。讲到路上房倒屋塌的老百姓,在露天用大锅煮粥,周济路上逃难的人群。

这下我可以去灾区了。去汶川。

路上,余震不断。继续前进,越靠近灾区,以前熟悉的道路越是损毁得惨不忍赌,四处都是房倒屋塌,人员伤亡的惨痛景象。遇到一位相识多年的老友,当时是阿坝州副州长。当时他眼含热泪,说的是,全州人民几十年辛勤建设的成果就这么毁于一旦。确实是满眼毁损:道路、桥梁、学校、电站、工厂、乡村。那也是我地震以来第一次流泪。大灾发生,过了几天,因震惊而麻木的感情器官才开始发生反应。

后来又去过许多灾区,一万多人口的映秀镇伤亡过半。山清水秀的北川县城一部分被滑坡埋葬,剩下一多半全部损毁。再往北,青川县东河口,山体崩塌,700 余人被无声无息地埋入地下。走在地震新造成的地貌上,踩着那些从地层深处翻涌出来陷脚的生土,不敢相信下面就埋葬了一个曾经美丽的村庄。

直到今年,十年前地震发生那一天。我用同样的姿势,坐在同一张桌子前,写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这回,是一个探险家的故事。下午两点二十八分,那个时刻到来的时候,城里响起致哀的号笛。长长的嘶鸣声中,我突然泪流满面。我一动不动坐在那里。十年间,经历过的一切,看见的一切,一幕幕在眼前重现。半小时后,情绪才稍微平复。我开始书写,一个人,一个村庄。从开始,我就明确地知道,这个人将要消失,这个村庄也将要消失。我要用颂诗的方式来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我要让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我只有这个强烈的心愿。让我歌颂生命,甚至死亡!除此之外,我对这个正在展开的故事一无所求。

这只是一个年复一年压在心头的沉重记忆,终于找到一个方式让内心的晦暗照见了光芒。所以,在这里要说的,也只是如何让自己放不下这段记忆的一些经历罢了。如果再多说一句,也只能说,我喜欢自己用颂歌的方式书写了死亡,喜欢自己同时歌颂了造成人间苦难的伟大的大地。

长篇小说

《云中记》

作者:阿来 著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4月

“我要用颂诗的方式来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 我要让这些文字放射出人性温暖的光芒。”——阿来

新闻推荐

楼子乡 拧紧廉洁过节纪律发条

国庆节来临之际,青川县楼子乡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节前廉政预警,为全乡党员干部划红线,通过早提醒、强监督,杜绝节日腐败,严防“四...

青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青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