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助增收 一村一品强发展
板桥乡浮寨村生态果蔬基地。
□高飞
青川县板桥乡红旗现代农业产业园里每天都是一片忙碌景象,附近上百“老乡”在基地里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忙着钉菌、排棒、除草、采摘……
“自从我们村发展食用菌产业以来,村民们都进园务工了,外出的劳动力明显减少了,人均务工收益可以达1000元以上。”红旗村的支部书记张云忠说,“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明显,很多老百姓都干起了自己的小产业,我们村食用菌种植规模比较大,有段木黑木耳200万棒,羊肚菌300亩,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
通过近3年的实践,经过深度论证和探讨,板桥乡党委一致认为: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工作,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条基本路径,是解决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基本手段,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基本探索,同时,也是绿色崛起战略的一个基本实践。板桥乡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目标,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夯实“一带两翼三园多点”战略布局,形成了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调优产业结构
奏好“交响乐”,在调优产业结构上做文章。走进板桥乡的每个村,我们都能看到规模化、规范化、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到处都是“一乡一业促发展,一村一品助增收”的欣欣向荣景象。
板桥乡党委在继承传统产业基础之上,依托现代农业技术,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在铁炉村建成“千亩栀子产业示范园”和3000箱中蜂繁育基地,在板桥乡5村1社区范围内建 “千亩连片食用菌产业园”,建强西南片区最大的月季花母本繁育基地,建优万亩木本油料基地。在充分考虑集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探索立体农业模式,让共生共融农业打捆发展,通过套种、产业换房间歇轮种等方式提高产业效益。
放大产业效益
打好“效益牌”,在放大产业效益上做文章。据统计,2017年新建的新埝花田,就让当年摘帽的新埝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8年建成的铁炉村千亩栀子园、中蜂繁育基地及板桥乡千亩连片食用菌产业园,带动全乡人均增收达2500元以上,今年摘帽的铁炉村将通过产业扶贫,高质量地成为“好算账、账好算、算好账”的先锋。
板桥乡党委特别注重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态效益。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阴、早熟与晚熟等,利用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时空差,合理实行科学的间种、套种、轮种等,形成多种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例如,药用栀子花产业套种中药材、段木木耳与羊肚菌轮种、月季产业园套养生态土鸡等,实现了立体农业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建立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此外,大量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成为热潮,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多年夙愿,文明细胞随处绽放,释放出来了社会正能量,理性平和有序的法治社会基本形成。
创新发展机制
出好“组合拳”,在创新机制上做文章。板桥乡不断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板桥乡党委在 “飞地扶贫”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提出“泛脱贫”模式。通过财政整合资金夯实基础设施,通过多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壮大产业质量,通过阳光政务普惠政策红利,通过依法治理宣扬公序良俗,通过倡导红旗精神激活内生动力等方式,让贫困村的每一位公民享受到这次农村改革带来的变化,这也是一种新的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成立 “资源管理中心”,推动承包地实现“三权分置”。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鼓励经营权流转和抵押,发挥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本质内涵,为产业发展提供前置服务,使全乡的土地、林地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建立 “农民夜校教学实践基地”“青川县乡村振兴学院红旗分院”。有专(兼)职教师、顾问26名,由国家、省、市、县级和乡级层面的农业技术专家、党校教师、法律工作者等组成。通过“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帮助就业创业300余人,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50余人。
板桥乡党委着力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转补改,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动力,产业实现“全覆盖”,形成了“一带两翼三园多点”的产业布局,实现农业年总产值1.8亿元,破解了脱贫奔康的瓶颈,助推“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立了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新闻推荐
日前,青川县马鹿镇利用“阳光村务”微信平台,对各村社区惠民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该镇切实加强扶贫领域各类...
青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