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山村,今朝焕新颜

广元日报 2018-11-06 01:01 大字

本报记者江琪

深秋时节,天气渐凉,但青川县黄坪乡解放村仍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通社道路硬化向边远农户延伸,危房改造项目实施已进入扫尾阶段,村民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干劲十足……

解放村位于黄坪乡西南部,全村幅员面积19.5平方公里,因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落后,2014年被确立为省级贫困村,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市委宣传部、青川县委宣传部、青川县文明办、青川县民政局等部门定点帮扶。近年来,解放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联系部门的倾情帮扶下,迎来了喜人的变化,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转变。

固本夯基打好基础攻坚战

近日,记者来到解放村,只见村道通社水泥路四通八达蜿蜒延伸。“现在通社路修好了,我们每天外出劳作出行更加方便了!”说起如今的生活变化,黄坪乡解放村田家岭社的村民雍庆淑满脸幸福的模样。

村子要摆脱贫困,首先得打好基础攻坚战,补齐短板。三年来,解放村新建道路12.24公里、便民桥3座、河堤800米,硬化入户路3124.37平方米。如今在解放村,出行更加畅通便捷,社社全部新建有硬化道路,居民聚集点均修通了道路。

交通问题抓紧实施,安全饮水、住房问题也是重中之重。解放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实施人居安全饮水工程,完成了炉子岩社、田坝里等3个饮水改造工程,涵盖81户330人饮水安全,实现了全村居民安全饮水100%覆盖。实施“一建三改”,新改建厕所82个、厨房85个、圈舍1247.56平方米,实施危旧房改造全村全覆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9户。

一社一品铺起产业致富路

把脱贫攻坚扛肩上,把群众期盼记心头。解放村路通了,安全饮水问题解决了,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下一步就是发展产业,这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点。

“解放村有8个社,分布范围广,地理条件差异大,村里大部分群众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经济效益低下。”四川日报报业集团驻解放村工作队队员陈建勋说。

为改变村里单一的传统种植模式,让村里的群众持续脱贫增收走上致富路,解放村两委大胆探索,四处走访考察学习好经验好做法。经过走出去考察和对村里资源分布状况分析,在广泛征询群众意愿后,解放村确立了“一社一品”产业扶贫思路。

“青麻一社、二社有种植茶叶基础,目前虽有几百亩但不成片,我们准备发展壮大茶叶产业;炉子岩社场地相对平整,当地群众又种植有椴木,青川椴木木耳市场前景好,发展椴木木耳是一个很好的增收致富路;竹元山社地势平坦,适宜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帮扶部门市委宣传部为群众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并免费发放优质蔬菜种子进行种植;酒家垭社自然风光独特优美,农家乐在青川也小有名气,可继续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如今在解放村,“一社一品”产业发展全面铺开。

与此同时,为拓宽村里群众农产品的销路,帮扶部门干部还“自掏腰包”进行“以购代扶”,以这种“接地气”的帮扶方式让扶贫更添几分温度,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精神文明激发内生动力

行走在解放村,“打臭”标识牌、“打臭”文化图、“打臭”文化广场格外引人注目,据村支部书记李开恩介绍,“打臭”是解放村里的祖祖辈辈们流传下来的一种民俗文化体育活动。“曾经在农闲时节村民聚在一起,在场地上放一木制圆球,称之为‘臭’,众人持棍追逐,以把‘臭’赶入场中圆洞为胜。”李开恩说,这种“打臭”民俗文化旨在体现当地群众勇于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在奋战脱贫攻坚中,驻村帮扶干部也用“打臭”民俗文化引导当地群众不等不靠激发内生动力,凭借勤劳双手战胜贫困,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2016年解放村已成功创建省级文明示范村。

为进一步加强村里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还邀请市、县文明办多次调研、商讨,研究制定了道德积分激励机制体系,对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积分评比,着力解决脱贫攻坚主动性不够、内在动力不足、发展能力不高等现象。

此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争取到文化、广电等扶贫项目,对村委会阵地进行改建,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并配齐图书、文化设备和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青川特产亮相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

本报讯(李明锦王兴倩)10月31日,应湖兴市政府邀请,青川县5家颇具特色的农产品企业赴义乌参加第11届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本届...

青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