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灾区民间艺术团的守与望

四川日报 2018-05-11 08:04 大字

艺术团送文化下乡演出。

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在晚会《山歌再起》中表演。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吴梦琳

“小康,以后你就安安心心做好群众的贴心人,我一定会做好你的贴心人!”5月7日,青川县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来到青川县姚渡镇,为当地村民送去惠民演出,以驻村帮扶干部为主角的小品《贴心人》,打动不少现场观众。

青川县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成立于2008年4月8日,起初是为了传承发扬包括薅草锣鼓在内的当地民间民俗文化。“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艺术团成员第一时间前往青川县各个乡镇义演,为受灾的乡亲送去抚慰。10年来,艺术团活跃在田间地头,用文艺作品,凝聚攻坚克难、感恩奋进、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

“如今,灾后重建早已全面完成,我们现在的演出主题主要是契合脱贫攻坚等,鼓励大家不等不靠,继续努力奋斗,让生活变得更好。”团长王翔说。

田间地头为“青川加油”

现任青川县文化馆馆长的廖伟,是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发起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艺术团招募的第一批成员总共有18人,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震后第3天,大家就集结起来,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同时,迅速创作排练了一批激励精神、积极面对灾难的节目。廖伟说,2008年6月20日,第一场下乡演出送到了青川县马鹿乡。

“没有舞台,就在一块稍微平整的空地里;没有服装,就穿一件印有‘青川加油\’的白色T恤;没有道具,都是发自肺腑的歌声。”廖伟回忆,观众有的缠着绷带,有的抱着孩子,围满四周。诗朗诵《震不垮的青川人》、歌曲《从头再来》、合唱《明天会更好》等,引发全场群众共同高呼着“青川加油”。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灾后重建中,青川枣树村的这两幅标语激励着大家。艺术团也以此创作出一大批原创节目,足迹遍布青川田间地头。

重建初期,由于乡镇基础设施遭受巨大破坏,下乡演出路况很差,演员们除了承担演出任务,还需要自己搭台搭设备等,虽然辛苦,但所到之处,看到观众对演出的期待和热情,大家都充满着干劲。

“灾后重建,文化不可或缺,能够给人带来极强的精神力量。”廖伟说。“美好新家园”“明天更美好”等一系列主题晚会演出,激励着当地群众投身灾后重建。

见证家园越来越美丽

在灾难中坚守,在重建中前行。重建后的青川今非昔比,变身为一座现代的山水田园小县城。2012年起,艺术团开始坚持开展“百场文化下乡活动”。

行走在乡间,他们见证着灾后重建以及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改变:如今乡乡镇镇都有了漂亮的文化站和文化广场,越来越多基层文艺队伍也成立起来,家园越来越美丽,生活越来越美好。

据了解,在灾后重建中,青川整合资源,打造覆盖广泛的基层文化阵地,一个个宽敞漂亮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起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起来。当年,艺术团灾后下乡的第一场演出地马鹿乡,如今也已升级为马鹿镇,一栋栋漂亮的房屋拔地而起,当地还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青川提出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县”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利用灾后重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艺术团也充分发挥所长,创作一批展现家乡秀美山水的文艺作品,塑造出“廖老八”“豌豆尖”等一批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其中,他们原创的《感恩奋进·展牍青川》主题演出,以青川珍贵文物战国木牍为切入点,讲述考古工作者施展因为研究青川木牍,来到青川并与青川妹子青梅喜结连理的故事。演出以“历史、文化、风情、山水”为主题元素,展示了青川灾后重建的成果,表达了浙江青川一家亲的深厚情意,除了在广元各地多次演出外,还曾走到浙江,收获不少好评。

“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推进,我们又创作了不少以脱贫为主题的节目。”王翔说。例如他们原创的小品《同学,你好》,讲述一群青川籍的游子,在推进创业创新背景下,决定合力返乡创业,为家乡早日脱贫做出贡献的故事。小品已多次送到各地乡镇演出。

新闻推荐

积极推动“一号工程”提高政府公信力

本报讯(江琪记者孙汉)5月9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公务员局局长戴允康对广元市社会保障、就业、返乡创业、“一号工程”(全面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落实等情况进行...

青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青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