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从“〇”到“一”的小城梦想
10年前,农业龙头企业1家,石材企业3家,工业基础几乎为零;10年后,经济开发区加食品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石材产业园、川浙产业园“1+4”生态发展格局成型,2017年工业税收达到4600万元,占城市总税收的1/4。
这是汶川大地震后四川青川县重建取得的硕果。
数据的背后,是脱掉“纯农业山区县”外衣的决心,是从“0”向“1”奔跑的小城工业梦想。
重建带来发展契机
61岁的尚金良,是土生土长的青川人。2008年,他在青川县临近广元市交界处,建起了总占地面积4000余亩的厂房。
万事俱备,却不料,地震骤然来袭。原计划2008年5月13日开工生产的新厂房,在震后成为物资储备中转地和受灾群众安置地。
尚金良一度觉得自己的厂子“没戏”了。不过,很快,他在灾后重建的工业布局大蓝图中看到了希望。
当时,对口援建的浙江省根据青川县灾后生产力布局及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两高一低”工业,帮助青川产业重建。
2013年,青川县建立孔溪小企业创业园,尚金良的茶叶公司落户于此。
“在产业重建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方扶持。短短几年,公司就发展成为川北地区规模大、生产装备先进、标准化程度高的大型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尚金良告诉记者。
唐述刚的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也在创业园。受益于灾区重建政策,他在青川县10乡14个贫困村建起了示范基地。
“重建过程中,青川的产业发展,吸收了援建单位带来的新思想、新理念,产品也多了不少走出去的渠道。”唐述刚说。
从“0”到“1”
经营铜、镍、锌、铬等有色金属及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的青川县天运金属开发有限公司,于2007年走进青川。与尚金良的茶厂一样,还未正式运营,便被大地震止住了发展的脚步。
震后,该公司没有离开青川,而是被吸纳进入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在公司负责人苟明看来,企业应该有与城市共患难的担当。
青川县竹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梁春梦则认为,这些企业是青川近几年工业发展实现从“0”向“1”突破的动力源。
苟明说,经济开发区呵护企业成长,但也有着严格的底线。青川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企业要想留在青川发展,必须做好全套的环保工程,否则只能接受“红牌”罚下。
从原来的20多名员工,到今天的百余人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万元税收,到现在成为每年1600余万元的纳税大户——天运金属公司的发展,堪称青川县工业发展缩影。据梁春梦介绍,2017年,竹园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45亿元,比2011年增长314.31%。他希望到2022年竹园可以建成百亿产值园区,实现财政税收3亿~4亿元。“到那时,青川便可成为一个相对富裕的小县城,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随之提升。”
对未来信心满满
“这样的目标有账可算,并不是空中楼阁的设想。”今年,竹园经济开发区正式命名为四川青川开发区,梁春梦的工作笔记中清清楚楚地记了一笔账:按比例算,竹园经济开发区占青川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而按照开发区当前20余家企业的规模,还需要新增70余家企业才能真正把开发区装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合上工作笔记,一首钢笔书写的励志小诗映入眼帘。“青川工业很弱,但正如诗中所言,也要学着像牡丹花一样盛开。”梁春梦说。
中央财政2.0353亿元、浙江援建2.8亿元——看着重建财务表格,梁春梦告诉记者,这近5亿元的投入就是青川工业发展的启动资金,过去10年里,青川的工业发展有所起色,也为推动发展工业做了大量的基础铺垫工作,未来实现目标的路一定很难,但必须坚定地走下去。“我们要通过发展工业成为真正的强县,创造更多岗位,让更多人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过上好生活。”
52岁的白宗林,目前在竹园开发区一家企业担任制液车间的班组长。地震后曾一度迷茫不知所措的他,如今在竹园开发区开始了第二次职业生涯。因为倍感珍惜,进入企业仅3年时间,他便在岗位上带领班组成员通过技术革新为企业实现了降本提效。
“青川的马路越来越宽,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快,希望未来有更多外出务工的兄弟姐妹们回到家乡,一起建设家乡!”白宗林说。
新闻推荐
产城联动打造宜居宜业美丽县城——青川开启机动车行业“退路进市场”模式
近日,走进“青川庄子坪车世界”建设现场,只见项目主体工程已近封顶,雄姿初现。过去这里是一片荒地,如今旧貌换新颜,即将摇身变为一个偌大的汽车商贸中心。项目现场,工人们挥汗如雨,忙着施工。项目建设正...
青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