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商机 焙锅巴也来钱
农户在焙锅巴。
农户在晒锅巴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农村孔饭时形成的金黄色的、香喷喷的锅巴,无疑是孔饭的精华。这个在农村再普通不过的乡土美食,让有些农户从中受到启发,找到了商机。在广元市利州区万缘街道绿化村就有几户人家坚持手工焙锅巴几十年,将锅巴变成一个农闲时的副业,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1 焙锅巴 当打工
3月3日下午3时许,记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万缘街道绿化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离晚饭时间尚早,村里两三户人家早已是炊烟袅袅。走进他们家里一看,顿时惊呆了——灶台上,热气腾腾,家庭主妇正挥舞着锅铲一招一式地焙锅巴;院坝里,一个个新鲜出炉的像锅盖一样的大锅巴,正在仰天晒太阳……这些晒干后脆脆嘣嘣的锅巴,可都是四川名菜锅巴肉片中的美味锅巴哦!
“我们两口子焙锅巴近30年了,一直都没有出去打工。”此时,绿化村二组农户梁永发、孙培琴正在家里忙不迭地焙锅巴、晒锅巴。梁永发说,“原来,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做米豆腐,后来发现做完米豆腐之后,柴火的余温刚好可以焙锅巴,我们就将就柴火焙锅巴,每次卖米豆腐的时候都捎带几个锅巴到街上卖,没想到还好卖!”
与梁永发同组的农户梁成轩则说:“当时,村里还有一个老大爷走村串户收购我们孔饭的锅巴拿去街上卖,他收1元/斤,卖馆子1.5元/斤,赚个差价。我们一算账,卖锅巴可比卖米强啊!那时的米卖0.3-0.4元/斤,锅巴卖给老大爷可卖1元/斤,而1斤米就可做1斤锅巴,赚钱啊!所以,我和老伴从1990年之后就开始焙锅巴了。”
最开始,农户们仅小打小闹,焙锅巴的铁锅是口径一尺六至一尺八的小铁锅,一次最多出半斤锅巴,随着销路的扩大,小铁锅换成了二尺八的大铁锅,一次可出五六斤锅巴。
多年来,梁永发、梁成轩在广元城区都有了一批固定的老客户,那就是几十家干杂店,只要一个电话,他们就会给干杂店送货。
梁永发说:“焙锅巴,一年12月都可干,我们除了农忙季节以外,都在焙锅巴。1月要采购 1 吨大米,可焙1600斤大米。现在,1斤大米买成2元,1斤锅巴批发5元、零售6元,我们1个月卖锅巴的毛收入就有五六千元。”
“以我的技术,我1斤米可出1斤锅巴,1个月需采购大米1-1.5吨,可出1-1.5吨锅巴。卖得多的时候,1个月毛收入上万元。”梁成轩说,“我们两口子没有啥技术,从1990年至今,有8年在外打工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家焙锅巴,我们觉得这比在外打工强!”
梁成轩介绍,他们焙的锅巴均是餐厅和农村坝坝宴制作锅巴肉片、鱿鱼锅巴必须需的,用的时候还要把锅巴放油锅里跑油。梁成轩说:“锅巴在11月、12月、1月、2月最好卖,常常供不应求。在疫情发生前,我们的锅巴比现在还好卖,但现在农村办坝坝宴的少了,我们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2 有讲究 要吃苦
在绿化村,30 多年来,从一个老大爷走村串户收购农家孔饭的锅巴开始,到小铁锅换成大铁锅,将焙锅巴变为一项副业,前前后后有20余户农户参与其中。到现在仅存3户人家还在坚持。个中原因,有的是感到同一个村焙锅巴的多了竞争压力太大,有的是技术欠火候缺销路,有的是外出务工挣大钱,但更多的是焙锅巴有不少讲究,也吃不下这份苦。
焙锅巴都是用柴火,柴火便于掌控火候,火小了,添一把树枝丫,火会变旺,火大了,加一些湿柴即可压下来。但这需要长年到山上收集树枝丫,并要花钱大量买干柴,劈柴更是一个体力活,柴要劈得不大不小,才能保证充分燃烧。
同时,焙锅巴的大米,饱不饱满无所谓,但一定要白;选用一两年陈谷子打出来的米,焙出来的锅巴才更易于发泡;米不能糙,否则焙出来的锅巴不牢。通常大米要泡一两天,或四天,泡米时间长短,取决于天气,遇到出太阳,泡米的时间就短。
此外,米上锅以后要煮10多分钟,煮到八成熟才能烘焙锅巴。米太生了,焙出的锅巴也不泡。
“要等锅巴成形并自然冷却以后,才能出去晾晒。”梁永发的老伴孙培琴说,“只有太阳好才出好锅巴,只有锅巴干透了,餐饮店拿去后,在油锅时炸出来才泡。要是下雨天或者湿度大的天气,锅巴晒不干还易发霉,在这段时间我们一般就不做锅巴。”
晾晒锅巴至为关键,每天都要抱进抱出地晾晒。农户们都练就了一套本领,只要将锅巴在手里掂一掂、捏一捏,就知锅巴的轻重和干湿度。出售的锅巴,从一个“大锅盖”变为了两端内卷形状的充分干透的锅巴。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广元讯(邹星雨记者侯东)“孩子们,你们知道自我介绍用英文怎么说吗?知道的可以举手发言……”近日,在...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