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传承 记“蜀道英才工程”文化领军人才张菊花

广元日报 2021-01-09 00:42 大字

人物简介:

张菊花,女,1977年1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麻柳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朝天区虞美人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主要从事麻柳刺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代表作品《菊花图》《兰花图》出口新加坡,代表作品《花卉枕头》《蜻蜓荷花手巾》被四川省民间美术馆珍藏。作品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四川省首届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太阳神鸟”最佳参展奖。获最美广元女性、朝天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张菊花麻柳刺绣作品《一代女皇武则天》

张菊花麻柳刺绣作品《剑门关》

人物简介:张菊花,女,1977年1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麻柳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现任朝天区虞美人麻柳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主要从事麻柳刺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代表作品《菊花图》《兰花图》出口新加坡,代表作品《花卉枕头》《蜻蜓荷花手巾》被四川省民间美术馆珍藏。作品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四川省首届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铜奖、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太阳神鸟”最佳参展奖。获最美广元女性、朝天区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张敏本报记者张园文/图

绣花针在指间流转,犹如轻盈的舞者,在织布上跳跃出锦绣世界。彩林遍山的深秋,记者邂逅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传承人、四川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张菊花,暖阳映照下,只见她手中飞舞的彩线,色泽倍加耀眼,飞针、走线,娴熟而又丝丝入扣。在她身边的绣兜里,摆放着她的众多绣品,香包、鞋垫、围腰、桌布、壁挂……一件件流淌着古老传统技艺的作品惟妙惟肖,既有花鸟的多姿、虫鱼的灵动,又有人物的俊俏、山川的壮丽。

8岁拿起绣花针发誓不让刺绣技艺断了香火广元市朝天区,是麻柳刺绣的发源地。麻柳刺绣特色鲜明——就地取材,仅用黑、白、红、蓝等土布和彩色棉线,就能绣出不同明暗的冷暖色块;不用底稿,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图案的大小和位置。在麻柳乡当地,人们把刺绣称作“架花”(十字绣)。“架花”是麻柳刺绣中最基础、最传统的一种针法,另还有挑花(里外花)、扎花(绣花)、串花、游花、补花、滚边等绣法,所绣成套各式花围腰、花鞋垫、花鞋、花袜子、袜溜跟,式样精美,做工精细,色彩运用对比强烈,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姑娘会架花,不愁找婆家。”麻柳姑娘从四五岁开始跟着母亲、奶奶学习“架花”,到出嫁之前便掌握麻柳刺绣的各种针法技巧。张菊花说,她的外公和外婆分别是清朝和民国时期著名的刺绣艺人,她的母亲严金秀更是刺绣艺人中的佼佼者,十里八乡的人常常慕名而来,只为求一幅绣品。“妈妈的《老鼠嫁女》等绣品现已被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珍藏。”张菊花从小就见惯了母亲手上随时都有针线活儿,大到被面、小到手绢,花鸟虫鱼,栩栩如生。耳濡目染的她8岁就拿起了绣花针,11岁便可以独立绣完一双鞋垫,其优秀艺术天分逐渐崭露头角。从拿起这一根绣花针就34年未放下的张菊花,谈起刺绣满是深情:“麻柳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寄寓了当地人民美好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从小我就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样精美的麻柳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为止。”

举全家之力呵护将刺绣技艺传承麻柳刺绣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菊花笑了笑:“这个‘文化遗产’是麻柳女人用眼睛和时间熬出来的哟。”她的祖辈们,白天到地里出工,晚上回到家才能忙里偷得一时闲,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开始刺绣。由于特别费眼力,绣女们一般到三四十岁眼睛就不行了,所以刺绣也是“青春饭”。张菊花小时候学习刺绣也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因为手指太细,带不上顶针,每一次她的手指都被针扎得鲜血直流,一个小小的香包绣下来,满指头都是针眼。张菊花说,刺绣讲究心要静,耐得住寂寞,不被世俗的利益所诱惑。1984年,麻柳乡全乡3000多名妇女中善刺绣的有1300多人,其中被誉为“巧姑娘”的有270多人。而目前却只有350余人可以绣制麻柳刺绣,能够熟练掌握麻柳刺绣的各种技法、针法,并能绣出好作品的不足30人。“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刺绣,出去打工挣钱,而我选择坚持,坚守我心中对麻柳刺绣的那份情结。”张菊花认为,麻柳刺绣这一技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她有责任传承,更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她坚持到现在。靠着每天起早贪黑专注于刺绣的张菊花,无法维持家庭的开支,从事建筑行业的老公王孝强不但从来没有怨言,还担当起养家的担子,为她刺绣的经费来源提供保障。虽然张菊花对家庭疏于照顾,但她的丈夫、儿女都呵护着张菊花手中细细的针和线,保护着传统文化。如今家里的新房专门设置了一个麻柳刺绣展厅,她20岁的女儿王心萍也是刺绣能手。这份坚持,也让张菊花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她用手中细细的针和线演绎出了众多别具魅力的作品:《菊花图》《兰花图》出口新加坡;她完成的花卉枕头、蜻蜓荷花手巾等也被四川省民间美术馆珍藏。在张菊花和其他绣娘的推动下,麻柳刺绣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2000年5月,麻柳乡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6月7日,麻柳刺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成都国际非遗节上,麻柳刺绣展品夺得“太阳神鸟”最佳参展奖……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麻柳刺绣,终于光彩夺目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拨得云开将刺绣技艺发扬光大2003年,朝天区麻柳乡便将麻柳刺绣纳入当地学校课程,传授麻柳刺绣文化。近年来,朝天区通过农民夜校、特色技能班,组织留守贫困妇女学习麻柳刺绣技艺。随着朝天区旅游项目的落地,麻柳刺绣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在旺季甚至供不应求。2016年,张菊花受中国机械工业集团邀请,到该集团帮扶的乡村为贫困家庭妇女传授刺绣技艺,扶贫效果很快凸显。“下雨可以绣,晚上也能绣,不占地方不费力。”朝天区鱼洞乡鱼鳞村村民鲁玉莲初学时,绣了一幅40厘米见方的绣品,被游客以400元买走,吸引周围的留守妇女纷纷加入学习热潮中。2017年1月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中方官员向该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张菊花完成的两幅麻柳刺绣,一幅绣有世界经济论坛标志,一幅绣的是施瓦布肖像。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走向世界。“我希望通过我微小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麻柳刺绣、了解麻柳刺绣、喜欢麻柳刺绣,最终拿起针来亲手绣制并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从她恬静的面容和温软的话语里,能感受到,这位初中毕业的农村青年妇女身上,有一种植根于骨血的坚守。正是这份坚守,让许多通过外出展示展演认识张菊花的陌生人,坚定地站在了她的身边。成都的王凤英女士把张菊花的作品拍成照片,通过定居在美国的妹妹上传到网上进行宣传;北京从事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罗成常常在微信上鼓励她,要多绣制大幅作品,多出精品。自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麻柳刺绣的非遗传承人已达12名。麻柳刺绣,这一古老的女红,正在张菊花等绣娘的针尖下焕发着生机。

新闻推荐

尖峰旱雪场抓紧施工 昭化冬季旅游添新景

本报讯(记者杨黎明)抹墙面、添装饰、加海绵……连日来,位于广元栖凤峡旅游区的尖峰旱雪场20余名工人正开足马力抓紧施工。“...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