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林下经济新模式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昭化区大力发展茯苓产业纪实

广元日报 2020-10-14 00:51 大字

本报记者徐竞瑜

记者日前深入昭化区元坝镇采访,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坡上长着参天的马尾松,得天独厚的森林植被资源,能够滋养上乘的茯苓品种。

据悉,该区茯苓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有机产品生产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种植面积达1.2万亩(有机茯苓0.4万亩),其中2020年新增0.5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区茯苓总产量0.45万吨,同比增长12%,产值达0.36亿元,同比增长8%。

“种一休三”发展林下经济新模式

走进2000亩的元坝镇光华有机种植示范基地,穿过清幽的森林,每棵马尾松树有序间隔,每走不到20米就能瞧见一摞呈井字叠放的椴木。林地上每隔一米就有一个隆起的土包,这下面种植的正是茯苓。几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山,近年来,昭化区依托山林资源下功夫,不断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昭化茯苓’采用‘种一休三’的发展模式。”昭化区林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向国强向记者介绍道,第一年完成茯苓种植后,该块土地三年内不能重复种植茯苓,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展黄精、白芍、桔梗等3—5年内可以采收的中药材品种轮作,这样不仅对土壤起到一定净化作用,还能确保林地的可持续收益。

向国强继续介绍,茯苓种植减少了松林下腐殖质的堆积,因此不会产生甲烷等易燃气体,加之人工种植巡视,能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如今,“种一休三”林下产业发展模式被国家林业局给予高度肯定,要求在全省进行推广。

三产融合拓宽茯苓产业发展规模

车间的源头在林间。“快准备两万斤的茯苓富硒面。”专业从事茯苓等中药材产销一体的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商友剑在一分钟前,接到一笔来自浙江的订单。近年来,茯苓富硒面因口感爽滑,深受喜爱。

为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佳华公司在柳桥村建设600平方米的茯苓菌种制备室和2000余平方米的初加工及仓储车间,年可制备茯苓菌种100万袋以上,确保全区茯苓菌种源供应。此外,茯苓米酒、茯苓茶等加工产品也被不断研发面世。

昭化区茯苓系列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为打通线上销售端口,年初该区就以昭化区中药材产业协会名义成立了广元市蜀道佳盟电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入驻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除了加大线上电商平台的销售力度,协会还增加线下实体销售店铺,与大量经销商对接,扩宽茯苓精加工产品的线下销售渠道。线下销售负责人王娅敏告诉记者,茯苓的精加工产品年销量在五六十吨左右,销售额达500余万元。

下一步,该区将在元坝镇光华村建设一个茯苓产业标准化示范园,依托原有有机示范种植园为核心,结合农旅项目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园,带动全区乃至全市的茯苓标准化种植。

就业增收百姓致富有盼头

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近年来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联农扩基地,引智搞加工,抱团跑市场,大力发展茯苓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带动农民增收取得实效。

根据种植户的具体状况,制定不同的种植方案,统一规划、统一菌种供应、统一物资配送、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保价回收“五统一”服务,带动全区1500余户农户发展种植基地5000余亩,亩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其中贫困户300余户种植1000余亩。

股金+薪金+租金,助农增收。对农户和村集体采用“流转土地林地收租金、入园入企务工挣薪金、入社入股获股金”方式,助力百姓增收。自广元市昭化区义春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累计发放分红70余万元,合作社158户社员平均获得分红近4000元。

车间内,分级、切片、打粉等初加工步骤有条不紊……这些工人都来自附近,通过在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工作,获得收入。去年,佳华公司用工累计1万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近100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百姓增收。

“我在这干了3年。”中梁村三社的贫困户付少清正在基地里对茯苓进行覆土,每年她能挣上8000元。付少清坦言自己从未想过昔日的山林也能有所作为,成为“金山银山”。

新闻推荐

“双节”期间利州区共接待游客115.2万人次

本报讯(卢果)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利州区共接待游客115.2万人次,同比增长2.4%;实现旅游收入40335万元,同比增长4.9%。...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