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坝火烧馍”的脱贫路

广元日报 2020-08-09 00:31 大字

郭桂花本报记者刘俊

8月8日上午9点,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3组村民贺敏,跟往日一样准时在罗家老街出摊儿。甜味的、原味的、咸味的、芝麻花生味的……各种味道的火烧馍照例被她清点后整整齐齐地摆进木框子里,再盖上薄薄的一层纱布,露出馍的一角,任凭带着温热的麦香味弥漫开来,不用吆喝。

“大姐,火烧馍不错,来两个吧。”“好嘞,每个10元,一共20元。”装袋,微信收账,50岁的贺敏动作麻利娴熟。

“和面时,温水化掉小块儿猪油放进去,这样烧出来的馍凉了吃起来是酥脆的,烤出来颜色也好看。喜欢少油的就不用放油。”卖馍的空隙,贺敏乐呵呵地向记者谈起火烧馍,“土灶,柴火慢慢烧。3点钟就要起床忙活,8点过步行背到街上买。没想到农家以前吃的家常馍这么受欢迎,还能卖成钱,多亏国家扶贫政策好,村子发展旅游真是对路子了啊!”

贺敏说,2014年,她因一场大病致贫,家里孩子上高中要用钱,她治病要花钱,而全家4亩多地的种粮收入,刨去种子农药化肥钱,只够糊口。要是遇上旱灾、雨灾或者野猪偷吃,日子过得更紧巴,家里用钱仅靠爱人白申玉农闲时在村周边打点零工对付着。那年,她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哎,揣一个火烧馍一瓶水,一天到晚在地里刨,还是穷得叮当响。”

2016年,随着利州区“月坝特色康养旅游小镇”的打造,月坝村开始了“大变脸”:筑桥修路,改装民宿,打造游客中心……各类建设项目热火朝天地开工,吸纳了很多村民家门口务工,身体痊愈的贺敏也成了其中一员,当年仅靠务工,她家就甩掉了“穷帽”。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建筑工地干活儿的贺敏看见村民带在身边当干粮的火烧馍竟然有游客买走,她就琢磨:虽然靠家门口务工脱了贫,但是若靠一技之长赚钱岂不更好,况且自己做火烧馍的技术也不赖。

“每次做几个带到工地,卖出去算赚了,卖不出去拿回家自己当干粮。谁知道这一做,后来还真指望上它了,现在一个月少说也有2000多元的纯收入。”扳指头一算,贺敏乐了,她说,周末和节假日是她的“黄金日”,那是老街上游客最多的时候。如今,贺敏卖火烧馍的收入,加上爱人、儿子务工收入,全家一年有近10万元的收入。谈话间,她的50个火烧馍不知不觉已卖完。清算好一天的收入,挎上空背篓,迎着金灿灿的阳光,贺敏笑眯眯地返程回家了。

“别小看我们月坝的火烧馍,那是经过实践检验推出的‘牌子货’,大小、成色、花纹、味道都是很讲究的。比如,张永丽家的火烧馍以白、松软为特色,贺敏家的以有嚼劲、香脆为特色。”看着老街上三五成群的游客凑在火烧馍摊前,月坝村村支部书记吴光成不禁向记者讲起火烧馍的“前世今生”。

因火烧馍上自然裂开的纹路像花朵,月坝人把它叫做“花馍馍”,以前,一个脸盆大的火烧馍就是全家人的一顿饱饭,也是月坝人出门干活时必不可少的干粮。后来,村子兴起旅游,卖火烧馍成了村民们零打碎敲的生意。近两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月坝凭借四季宜游、全时养生的独特之处,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十佳生态宜居村”等一系列殊荣,游客不断增多,火烧馍生意也旺起来。为了避免一窝蜂似的恶性竞争损害村子整体形象,经过村民集体讨论决定,推出手艺精湛、味道纯正且受游客欢迎的8家,集中在老街设立了专门的摊位,统一了价格,挂上牌子,取名为“月坝火烧馍”。至此,“月坝火烧馍”由果腹的干粮变为月坝旅游标配的“土味零食”。

新闻推荐

“六稳六保”铆足干劲生产忙

项目集中签约吉香居项目建设工地鑫盛纸塑员工正在自动化设备前进行操作。张文良摄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