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蔬”致富 朝天区两河口镇蔬菜种植产业发展小记
图为村民胡大秀和徐顺秀正在莴笋地里采摘莴笋
本报记者赵敬梅文/图
两河口镇的清晨寂静而秀美。5月20日清晨,小车行进在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上,窗外,一畦畦菜田从山头依次铺展开来,远远望去好似苍龙盘踞,尤为壮观。
不远处,勤劳的村民们背起竹篓在菜园里采摘新鲜蔬菜,一阵阵吆喝声回荡于崇山峻岭间,清脆而嘹亮。
两河口镇平均海拔1580米,是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重点基地之一。这里生产的甘蓝、土豆、莴笋、尖椒等高山蔬菜,以纯天然、无污染、口感好等特点深受市民青睐。
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
在吉庆村2组的蔬菜产业园里,约30亩莴笋地一望无际。眼下正值莴笋成熟的季节,一棵棵叶大根壮的莴笋整齐排开,长势喜人。
“以前主要是种水稻和高山甘蓝,现在引进了土豆、莴笋、四季豆、辣椒、番茄等多个新品种。”吉庆社区党委书记马强中一边察看莴笋长势一边告诉记者,由于高山地区独有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高山蔬菜的优质化,目前两河口镇已形成集大众菜和精细菜于一体的多元化结构。
两河口镇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多年来,为助力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该镇因贫施策、因地制宜、果断决策,以核心产业试点示范园建设带动核心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镇蔬菜产业发展,围绕生产科技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的理念建设蔬菜产业园区。
坚持以“政策带动扩面、干群结对提质、双线联动促销”的发展思路,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战略机遇,筹集资金660万元,在吉庆村打造500余亩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在何家村、农华村、成龙村等村建设标准化蔬菜种植产业园共计3100亩,截至目前,两河口镇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
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在大沟村2组,有一个佝偻的身影出现在了蔬菜园,他就是贫困户彭安清。每日清晨6点多,53岁的彭安清就已经开始了劳作:打理菜园、除虫施肥、喂鸡喂猪……他这一天需要干的活多且繁重,但他却乐在其中。
从小就患有佝偻病的彭安清是残疾人,妻子是聋哑人,本就清贫的家庭,生活过得异常艰难。然而病魔和命运并没有打垮他,凭借着脱贫攻坚政策和自身的勤劳努力,靠着自己踏实肯干、不甘人后的毅力,努力发展产业,彭安清成为了当地身残志坚脱贫致富的榜样。
彭安清笑呵呵地告诉记者:“只有自己勤快才能改变生活现状,种甘蓝、辣椒和土豆等蔬菜,还养有3头母猪,通过努力,我于2017年顺利脱贫,2019年蔬菜收入3万元。”
数据显示,通过发放蔬菜种植补助、购买受灾保险等政策鼓励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两河口镇建设蔬菜种植产业园10个,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其中越冬蔬菜0.05万亩,销售蔬菜4.8万吨,实现产值2400万元,带动130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产业发展实现提质增速
在两河口惠农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社长蔡万平。
蔡万平告诉记者,合作社无偿为农户供育种、栽培、植保等技术服务,为贫困户提供特色品种、肥料、机耕、植保等免费服务,为所有种植农户提供客户、市场价格等供销信息,为高山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大沟村2组蔡万强在合作社打工,他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这些年,通过流转土地、在蔬菜产业园上班,“我一个月能挣8000多元。”蔡万强说。
“在自然条件差的贫困山区,脱贫攻坚关键是要找准路子,只要我们瞄准群众的需求,一个一个问题解决,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就能让全面小康的阳光照进每一个贫困家庭。”两河口镇党委书记王健说。
据了解,两河口镇蔬菜产业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将高山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作为促进贫困山区农民脱贫的支柱产业,并通过完善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让高山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新闻推荐
6行高速机插秧、小麦油菜机收、秸秆粉碎还田……连日来,利州田间地头机器轰鸣,抢种抢收一片忙碌。近年来,利州区在高效落实...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