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杠杆撬动乡村振兴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9-06 05:42 大字

就业扶贫基地和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徐家香菇产业园。 赵辉 摄

利州区举办高层次人才集体婚礼,爱洒利州。 张菊蓉 摄

第一书记下田间,定期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检查。 李晨骜 摄

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利州香菇研究所。张文良摄

□白水

一个个农业园区热火朝天,一个个乡土人才撸袖上阵,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方兴未艾……如今,在全省23个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区之一的广元市利州区,各家各户,乡镇村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争先攀高。成功的法宝,源于该区“高举乡村振兴大旗,实施人才先行工程,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前瞻视野。因而,人才兴、产业兴、乡村兴。

A

人才驻园区 百姓有钱挣

8月29日,秋阳高照,笔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只见一个个食用菌大棚鳞次栉比,露地的一段段青冈棒上长满了一朵朵黑木耳,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香菇研究所正在紧张装修……

短短几年时间,徐家村已成为利州响当当的食用菌基地。其迅速崛起的一个秘诀就是筑巢引凤,大力引进各方面人才,有力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全乡80%都是林地,青冈树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以前全乡的食用菌却是散户小打小闹,全乡无核心主导产业。”据白朝乡党委副书记周韬介绍,2015年以来,全乡确立了“以生态康养为主,配套发展食用菌、林下种养、高山蔬菜、中药材、干果等产业”的思路,利用各级项目资金在徐家村建起了香菇、灵芝、木耳、银耳等基地。

一个个产业,谁来引领发展?白朝乡党委、政府首先想到了人才。于是,白朝乡通过“引”“扶”“聘”“招”“育”等措施,大力引进了现代农业企业和返乡创业青年到园区发展。周韬说:“唯有他们发展了,农户才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林木资源售卖收入、股权分红收入等,实现就近务工。”

青年业主杨帆说:“我去年底投资近70万元到这里种木耳,这里基础设施条件好,政府对业主还有补贴。现在,我的木耳已达10万段,8月起就陆续采收了,我批发卖75元/斤。周围老百姓都挣到了钱,砍棒、备料、运输、接种、翻棒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每人每天工钱从65元至100多元不等。”

广元市菇菇香菌业有限公司自2015年入驻徐家村后,已成为就业扶贫基地和科技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公司管理人员谢正清说:“我们一年产100多万斤香菇,一年需 1000多吨青冈木原材料,都是从农户那采购的,340元/吨;每年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600元/亩,还吸纳农户在公司就业。贫困户还可入股分红,每户入股5000元,每年不低于5%的分红。同时,我们还把接了种的菌袋发放给贫困村的农户,帮助他们增收。”

B

返乡人才办民宿 康养业兴民受益

据周韬介绍,如今,白朝乡围绕产业布局,康养产业在该乡月坝村日渐兴起,形成了月坝湿地、月坝特色小镇等康养产业亮点,月坝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这一切还是依托了人才。“月坝村要打造美丽乡村,发展康养旅游业,就必须有组织地统一经营,不能各家农户之间无序地恶性竞争,否则,农户依然是穷的穷、富的富。”月坝村村支书吴光成介绍,在他牵头下,2016年10月,村里近40名返乡创业人才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村‘两委’”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全村177户农户以闲置农房、林地入股,合作社设立若干客房、餐饮、茶室、超市、销售管家,对合作社的民宿进行管理,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月平均收入30万元。“以前,农户的农房太简陋了,游客来了不愿意住,就只有露营。”返乡创业人才、合作社民宿管家李京说,“通过合作社把农户闲置农房租下来打造成民宿,条件就基本与正规宾馆一样了。我们的民宿现已从17间发展到一两百间了,每天平均接待500人次。”

吴光成说:“现在,能务工的农户就在合作社务工。同时,合作社采购的农副产品,优先向本村农户采购。合作社的利润则采取3个‘2’、1个‘4’的方式分配,40%作为客房的装修资金,20%分配给农房入股的、20%全村农户人人头上一点红、20%作为村集体经济壮大资金。去年底,合作社人均分红100元。”

C

园区聚人才 撬动乡村兴

白朝乡徐家村、月坝村仅仅是利州区“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利州区积极深化人才培养、使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出台《企业人才引进培养与奖励办法》《企业人才招引实施细则》等人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新动能,探索出的“三园聚人才、人才兴产业”发展新模式,重构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的人才发展格局,高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利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宗虎介绍,在“三园”聚人才方面,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新型工业园和商贸物流园“三园”集人才功能,把“三园”建成人才创新创业的摇篮。全区9个现代农业园区、5个工业园区和5个商贸物流园吸引汇聚农业经营管理、新型科技、农业电商等各类人才2万余人,辐射带动全区文化传播、教育、医疗等高技术人才6万余人,实现了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战略性集聚。

由此,人才兴,产业兴。利州区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引导、扶持各类人才办农场、建工厂、优物流,逐步形成了以“1+5"农业产业为依托、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竞相发展的三产互融格局,绿色果蔬、食品饮料加工、商贸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焕发生机。

据笔者了解,在此过程中,一批龙头企业兴起,成为带动群众发展的主力军,一个个可圈可点。他们或是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收购、统一防控风险“五个统一”,将基地和订单种植农户的利益与企业发展有效高度融合,带动产业发展;或是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和企业职工资金入股分红,进一步凝聚人才、激发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助推产业融合发展。例如,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广元市龙洲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大石食品工业园为载体,坚持人才先行,建基地、搞加工,带领村民走上产业融合发展致富路;龙洲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订单种植”模式,吸纳25名专业技术人才和240余名农户到基地就业,人均年收入2.8万余元。

利州区积极以人才为先,各类人才勇当乡村振兴排头兵,今年1-6月,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4.77亿元,工业增加值71.99亿元,服务业增加值66.6亿元,带动农户直接就业3万余人,产业链带动农户就业10万余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28元,同比增长10.6%。

新闻推荐

架起沟通的桥梁 “共和国同龄人”徐玉平的人生故事

徐玉平(中)接受央广记者采访央视中国之声近期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人物报道《家国七十年》,从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选...

广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元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