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凝聚乡村精气神

广元日报 2019-07-23 00:56 大字

祝红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朝天区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重塑乡村文明新风尚,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乡村多了文化味道

7月17日,小雨,沙河镇白虎村的农村书屋坐满了人,其中不少是外地游客。

“选一本心仪的书,临窗而坐,抬头观美景、俯首拾文字,诗和远方就在身边。”游客王先生很感慨地说,一个村级农家书屋,就有各类书籍2000多册,期刊20多种,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美的享受,完全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时下,正值夏季农忙时节,到书屋看书的群众并不太多,但据外借图书登记簿的记录显示,该村有70%以上的群众借书看书,主要集中在下雨时段,图书借还频率最高。“自从有了书屋,村民不打麻将不摸牌,有空就来这儿学习‘充电’,游客也喜欢来这儿喝茶看书。”白虎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德说。

近年来,朝天区坚持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全域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形成了区有文化场馆、片有文化网点、乡镇有文化站所、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集中点有文化院坝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该区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面建成并实现免费开放,214个行政村文化室全面实现达标升级,建成农村文化院坝73个、留守儿童文化之家5个、农民工文化驿站5个。

此外,依托文化阵地,每月按时放映公益电影、定期派人指导文化活动培训、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实现了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书报人人读、电影月月放、舞蹈天天跳,群众生活多了文化味道。生活多了乡愁记忆

乡愁是什么?对游子来说,也许是故乡一间老屋、一株古树、一道菜、一碗茶。但若走进朝天的乡村,你会发现,原来乡愁还可以存放在村史馆,装进乡村民宿,烙在群众的心头。

“这些老物件都是乡亲们捐出的,它们参与了老一辈人生产生活,让年轻人的乡愁有所寄托。”木犁、蓑衣、缝纫机、黑白电视机……两河口乡两河村村史馆展出的上百件旧物件,有的已有100多年历史,该村党支部书记付永君介绍,村史馆以图文实物并呈的形式,唤起村民乡土记忆,为全村群众构建了一个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

记住乡愁,回报桑梓,时刻拨动着朝天游子的心弦。近年来,朝天区2000余名能人回到家乡创业、带领群众共奔致富路,何思勇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深度贫困村罗圈岩村进行集中打造,何思勇成为了第一个社会扶贫力量,他说:“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努力。”

青竹篱笆围起菜园,粗瓷瓦罐里种上花草,石舂、谷桶摆进庭院,古旧木桌放上搪瓷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何思勇结合当地实际,深挖农耕文化,将村民闲置的老屋打造成特色民宿,让游客可以体验乡村旧生活,重拾乡愁。据统计,该民宿每年接待游客1200余人次、为村集体经济公司创收5万元,吸纳了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

乡村文化价值正在释放。农耕体验吸引八方游客,麻柳刺绣、李家狮舞等民俗文化重焕光彩,乡亲们推窗见绿、望山见水、乡愁可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8年,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1620元。

交流多了大地温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意生活,离不开良田沃野上物阜民丰,更离不开邻里乡亲的淳朴乡风。

近年来,朝天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厚植道德文化,深耕道德土壤,让“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成为一种可能。该区大力推进“四好村”创建,积极培育乡风民约、家规家风等文化基因,常态化开展评先树模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踊跃参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共表彰各类先进典型2285人,评选星级农户38145户、文明家风家庭2000余户,文明村覆盖率达96.3%。

村庄变净了,农村变美了,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更高了。今年春节期间,朝天各地充满泥土芳香的“村晚”轮番上演,为村中先进典型现场颁奖、将好人善举搬上乡村舞台、拿出才艺绝活闪亮登场……这些由乡亲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形式,满足了农村文化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着正能量,让人们的交流多了大地温情。

朝天区着眼于地方文化元素,积极培育本土文化人才,组织文艺工作者俯下身子、走进基层、融入生活,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国画《蜀道忆游》、民歌《康养曾家山》、广场舞《傩·花开四季》等200余件文艺作品备受关注;“麻柳刺绣”作品二度走出国门,被作为礼物送给了联合国秘书长。

新闻推荐

9人上了清北线,8人被清北录取 广元外国语学校创造了办学史上的新纪录

本报记者刘慷汪江婷21日,记者从广元外国语学校了解到,在今年高考录取中,该校不仅有9名学生上了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录取线,8名...

广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元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